正文 第10章 自然災害(5)(3 / 3)

不是任何有風的地方都有可能形成沙塵暴,沙塵暴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4個要素:第一,地麵上的沙塵物質。這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第二,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第三,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和傍晚說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第四,幹旱的氣候環境。沙塵暴多發生於北方的春季,但降雨後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沙塵暴。

春季沙漠的邊緣地區長期幹旱,而且地表少有植被覆蓋。當有大風來臨的時候,地表的沙塵很容易被吹起且被輸移,但由於沙子粒徑較大,不易形成懸移,因此不能長距離輸移,這也是距沙塵較遠的地區隻有降塵而少見揚沙的主要原因。如果大風持續的時間很長,形成懸移的浮塵能夠被輸送到很遠的地方,所經過的地區就會出現沙塵暴。當風速減弱到一定程度後,浮塵就會降落,該地就會出現降塵天氣。如果此時降水,就會形成所謂的“泥雨”.

沙塵暴發生的4個條件讓我們知道,黃土高原、廣袤的沙漠、由於人為因素的破壞正處於荒漠化過程中的土地、北方春季未耕種的土地是沙塵暴易發地帶,而春季北方地區的幹旱,又使沙塵暴發生的可能性增強。大風的產生是一種複雜的大氣現象,主要是冷鋒活動或經緯向環流調整作用的結果,它的出現更為沙塵暴的發生提供了動力。由此可見,沙塵暴的產生是多種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破壞導致土地荒漠化的加劇,近幾年全球幹旱等異常天氣現象都是沙塵暴肆虐的原因。

沙塵暴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當它形成之後,會以排山倒海之勢滾滾向前移動。沙塵暴通過沙埋、狂風襲擊、降溫霜凍和汙染大氣等方式使大片農田受到沙埋、肥沃土壤被刮走或者農作物受霜凍之害,從而導致有的農作物絕收,有的大幅度減產。沙塵暴能加劇土地沙漠化,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對交通和供電線路等基礎設施產生重要影響,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

我國受到沙塵暴的危害特別嚴重,尤其是西北地區的工礦、交通、新興城鎮及其他水利、電力、煤田和油井等設施均受風沙危害或威脅。1993年5月5日,我國受到一次特強沙塵暴的襲擊,這次沙塵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6億元。據統計,在此次浩劫中共死亡85人、失蹤31人、傷264人。死亡和丟失大小牲畜幾十萬隻頭,受災農田和果林與幼林等均達幾十萬公頃,數以百計的塑料大棚被毀,草場、牧場和鹽場的基礎設施、供電線路、公路和鐵路等破壞十分嚴重。此外,沙塵暴對我國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破壞,這大大加快了該地區的土地荒漠化的進程,其間接損失是無法估算的。另外降塵對城市的大氣造成了汙染,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總之,沙塵暴是一個破壞力極大的季節災害,隻有加以預防和治理,才有可能將它造成的災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