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東非蘇丹和薩赫熱地區發生了世界上最嚴重的旱災,這次幹旱長達20年,造成了人員和動植物的大量死亡。
1988年,美國發生了嚴重幹旱,這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環境問題,政治、社會和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隨著水資源的短缺而加劇,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秩序陷人了混亂。澳大利亞是一個幹旱國家,這個國家的農民對惡劣的氣候條件早巳習以為常。1990年,幹旱開始來到昆士蘭州時,當地的農民以為幹旱不久就會結束,所以並沒有太在意,但這一次他們錯了。天空總是萬裏無雲、烈日當空,看不到要降一滴水的跡象。
在這次幹旱地區發生了4年之後,昆士蘭州和相鄰的新南威爾士州仍被這場百年不遇的嚴重幹旱籠罩著。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的農業受到嚴重的破壞,莊稼顆粒無收,這兩個州不得不進口小麥維持人民的生存。自澳大利亞被殖民開拓以來,這種情況僅發生過兩次。1994年,當地的棉花收成隻有兩年前的一半。數百萬隻羊麵臨著被屠宰的命運,因為沒有足夠的水可供它們飲用。
成千上萬的農民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土地,試圖在城市尋找到工作,掙點錢以買到足夠的糧食。但是,許多人連這也辦不到,因為幹旱讓他們背上了沉重的債務。
在此之前,澳大利亞也暴發過一次嚴重的幹旱,這場幹旱發生在1982~1983年,澳大利亞人將這次幹旱稱為“大幹旱”.1982~1983年,澳大利亞沒有下雨,但是當澳大利亞人好不容易盼來了雨時,卻又是傾盆大雨,這場大雨造成了十年中最嚴重的洪災。
澳大利亞嚴重的幹旱造成了昆士蘭州地麵的幹枯,好在這個地區還留有一些植被,這些植被能防止土壤被風刮走。
湖泊和水井的幹涸讓當地人不得不從其他地方引水,袋鼠和其他動物將草地啃得光禿禿的,土壤在風暴中遭受吹蝕。幹旱造成的災害是巨大的,它導致了世界的荒涼。
13.什麼是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始終在阻礙著人類社會發展,它是世界上出現最頻繁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國用文字記載的第一件事就是勞動人民和洪水鬥爭的光輝畫卷一大禹治水。時至今日,洪澇依然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災害。我國長江連年洪災給中下遊地區帶來極大的損失,嚴重損害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洪澇災害的成因、類型、特點和防治對策尤為重要,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將洪澇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洪澇災害具有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洪澇災害的形成必須具備兩方麵條件:第一,自然條件。洪水是形成洪澇災害的直接原因。隻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準,才可能出現災害。洪水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第二,社會條件。隻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遊地區,而中下遊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在一般情況下,洪澇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洪水等多種類型。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淩洪水和潰壩洪水。影響最大、最常見的洪澇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內長時間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發的堤壩決口對地區發展損害最大,甚至會造成大量人口死亡。這種洪水暴發的機會較大,因而必須對它加以預防。
洪澇具有3個特點,即季節性、區域性和可重複性,這是由洪澇的發生機製決定的,如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洪澇幾乎全部都發生在夏季,並且成因也基本上相同,而在黃河流域則有不同的特點。
除了季節性、區域性和可重複性之外,洪澇災害還具有破壞性和普遍性。洪澇災害不僅對社會有害,甚至能夠嚴重危害相鄰流域,造成水係變遷。並且,在不同地區均有可能發生洪澇災害,這些地區包括山區、濱海、河流人海口、河流中下遊以及冰川周邊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