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冷杉具有蒼勁有力的側枝,深綠色以及排列緊密的針葉、樹幹和枝上常附生著苔蘚與地衣,使得群落具有蒼勁挺拔的特征,加上終年翠綠,因而顯得十分壯觀。
梵淨山冷杉是貴州唯一殘存的冷杉屬樹種,對研究植物區係、古氣候有著科學的意義。因為它的分布區狹窄局限,種群數量稀少,應予保護。梵淨山冷杉僅分布在梵淨山北坡爛茶場、鋸齒山、白雲寺、三張碑一帶陡峻的岩石上,分布的範圍十分狹窄,以兩側的山脊為界,從1981 年發現至今,一直沒有在分布區以外的山脊外側找到這種的分布,分布區範圍有80 餘公頃,成片狀和零星兩種分布式。這種群落在1986 年5 月中旬曾經遭受過特大冰雹的破壞,大多數的冷杉以及鐵杉被毀,現存的大樹十分稀少,可喜的是林下幼樹,幼苗的發育比較良好,在400 平方米樣方中調查到平均每10 平方米有0.3 株。
白豆杉是中國稀有的樹種。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廣西和廣東海拔900 ~ 1400 米陡坡深穀密林下或懸岩上。是屬於雌雄異株,天然更新困難。陰性樹種,喜蔭蔽。根係發達,種子有休眠期,需隔年發芽。幼樹生長緩慢,雌株結實不穩定,受孕率低。花期3 ~ 4 月,種子於9 ~ 10 月成熟,是第三紀殘遺的單種屬植物,白豆杉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白豆杉是常綠灌木或者為小喬木,它的高度達到了4 米;枝條輪生,小枝近對生或者是近輪生,基部扭轉呈二列,線形,直或微彎,長1.5 ~ 2.6厘米,寬2.4 ~ 4.5 毫米,先端驟尖,基部近圓形,下延生長,具有短柄,兩麵中脈隆起,上麵光綠色,下麵有2 條白色的氣孔帶,橫切麵上沒有樹脂道。雌雄異株,球花單生葉腋;雄球花近球形,基部有4 對交互對生的苞片,雄蕊6 ~ 12 片,對生,基部有苞片,花藥4 ~ 6 片,輻射排列,花絲短;雌球花有4 列交互對生的苞片,每列3 ~ 4 枚,頂端1 枚苞腋有1 直立胚珠,著生於盤狀珠被上。種子堅果狀,卵圓形,稍扁,長5 ~ 7毫米。著生於肉質、白色、杯狀的假種皮中,基部有宿存苞片,具有短梗或者幾無梗。
白豆杉生長在亞熱帶中山地區的林下,氣候溫涼濕潤,雲霧重,光照弱,年平均氣溫12 ~ 15℃,年降水量1800 ~ 2000 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土壤屬山地黃壤,強酸性,pH 值4.2 ~ 4.5. 有機質含量5.4% ~ 18.4%,肥力較高。群落外貌大多為常綠一落葉闊葉混交林,在分布區北緣的浙江遂昌九龍山,喬木層主要由木荷、秀麗槭與猴頭杜鵑等組成,本種居於下層;在南緣的廣西大明山海拔1300 米處,分布是以銀木荷、甜櫧為建群種的常綠闊葉林。白豆杉為陰性樹種,一般喜生長在鬱閉度高的林蔭下,在幹熱和強光照下生長萎縮,幹形彎曲。根係比較發達,岩縫內也可以紮根,但成叢生灌木,幼年生長緩慢。雌株結實常不穩定,受孕率比較低,種子失眠期,需隔年發芽。冬芽於3 月中旬膨大,4 月上旬展葉;花於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開放,種子於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的時候成熟。
適合在中國長江流域植物園、公白豆杉園栽植。用作綠籬和背景樹的配置。因為喜蔭蔽的環境,可以與常綠闊葉樹混合種植。北方溫室盆栽生長比較良好,可以用中性腐葉土種植。經修剪可以成為各種形狀,也可以提供製作樹樁盆景用的植物材料。
白豆杉是屬於第三紀殘遺於中國的單種屬植物。對研究植物區係與紅豆杉科係統發育具有科學價值。白豆杉分布比較散,個體稀少,又是雌雄異株,生於林下的雌株往往不能正常授粉,天然更新困難。加之植被破壞,生境惡化,導致分布區逐漸縮小,資源日趨枯竭。國務院1999年8 月4 日批準了白豆杉是屬於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