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化學實驗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提高(3)(1 / 3)

實驗教學中,常會碰到一些意外情況,如學生的突然提問、漏帶某一器具或藥品、演示操作失誤等等。教師遇到這些意外情況,能否靈活、機智地作巧妙的處理,能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南通縣東社中學鄭春榮老師介紹了幾個實驗教學中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和實例。

深化法

在講過鹽類水解的利用,學生初步明白,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後,帶領學生在曠地上燃起一堆柴火,作實地滅火操作。正在操作的過程中,突然有學生發問:“是否一定要用Al2(SO4)3和NaHCO3溶液混和,才能滅火?”教師表揚這個學生肯動腦筋,問題提得好,並答應待看完滅火操作後回教室再作進一步探討。回到教室,教師提出四個問題:

①泡沫滅火器為什麼能滅火?

②哪些陽離子和陰離子相遇水解後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③用Al2(SO4)3與NaHCO3混合液滅火,優點何在?

④用Na2CO3溶液代替NaHCO3溶液是否合適?

通過討論,學生對水解的知識,泡沫滅火器的滅火原理理解更深,記得更牢。提問的學生,因他提出的問題得到重視,而增強了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轉化法

一位初三化學教師在講授濃硫酸的稀釋方法,作演示實驗時,由於緊張,錯將蒸餾水倒入盛濃硫酸的燒杯中,當學生感到驚訝,並有人叫喊時,操作已在進行中,施教者也頓時醒悟到操作順序反了。怎麼辦?他靈機一動,一麵繼續操作,一麵對學生說:“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待學生看到燒杯中的液體沸騰,且有些液體濺出燒杯外時,即停止操作。並問:“同學們,稀釋濃硫酸時,能不能把水倒入濃硫酸中?為什麼?能否說出稀釋濃硫酸的正確操作步驟是什麼?”

由於施教者的巧妙處理,居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討論法

一位老教師演示“氨的噴泉實驗”,學生和聽課者都全神貫注等待噴泉的產生,誰知怎麼也噴不出來。難道這一堂課就這樣砸了?這位教師沒有慌張,他從容地說:“這次噴泉實驗沒有成功,我們再進行第二次實驗。”他接著用另一瓶氨氣重複上述操作,終於形成了美麗的紅色噴泉。學生和聽課者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微笑。接著教師又組織學生分析:第一次操作不能形成噴泉的原因在哪裏?要使噴泉實驗成功,特別要注意哪幾個操作?討論非常熱烈,效果亦很好。

第一次操作失敗,是偶然因素呢,還是故意設置懸念,用作對比,我沒有深究。不過聽課者一致認為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挺不錯。第二個實驗的成功給我們啟迪,每次作演示實驗準備時,不妨多準備一份易損儀器或藥品,一旦實驗失敗可作及時補救。

擱置法

教師演示“苯的硝化反應”,藥器添加、儀器組裝就緒,正準備加熱時,發現未帶火柴!看台下,全班學生都專注地看著操作,心裏很急。怎麼辦,讓學生坐等去拿火柴嗎?不能,靈機一動,對學生說:“同學們,在我們進行實驗之前,請大家再仔細看一下課文中關於苯的硝化反應實驗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和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就在學生看書的間隙,請後排的一位學生迅速取回火柴,使教師巧妙地擺脫了困境。

存疑法

在演示並闡述部分難溶物的清除方法時,一個學生突然發問:“衣服上如果染上藍墨水或碳素墨水後,怎樣消除?”當時,教師記得處理墨水跡的方法曾看到過,但一時說不確切,就誠懇地對學生說:“很抱歉,現在不能作出確切的回答,待我課後查閱資料後再回答你們。”這得到了學生的諒解,教學計劃也仍能順利地完成。

欲對實驗教學中出規的意外情況作出巧妙處理,最根本的還在於施教者在課前能深入鑽研教材,認真準備實驗,周密思考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及預防措施。

正確處理失敗的實驗

在中學階段,化學教材中所安排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都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中學化學教學任務精選而成的。隻要學生和教師按課本所要求的去做,就會得到預期的結果。這樣,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做的實驗和所看到的演示實驗,大多是成功的,經受失敗考驗的機會不多。但這種沒有經受過失敗或錯誤的教訓而直接從順利中獲得的知識,是比較膚淺和脆弱的。事實上,學生們將來所從事的科學實驗中,失敗的次數將大大超過成功的次數。所以,在中學的實驗教學中,加強如何正確處理失敗實驗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當然,我們不能故意讓學生實驗失敗,或者不嚴格要求,等出了差錯再進行教學,也不是說教師的演示實驗可不作充分準備,失敗了也沒關係,而是指一旦實驗中產生了失誤或失敗,就不要輕易放過,要看成是難得的機會,加以正確處理,使實驗者本人乃至全班學生得到更多的教益。“使壞事變好事”。

為了加強這方麵的教學,浙江省湖州中學薑鶴峰老師總結在化學實驗課中做了如下一些方麵的嚐試。

實驗中學生一旦出現差錯,要少批評指責,多分析引導在中學的化學實驗課中,因玻璃儀器破損麵引起的實驗失敗占了較大的比例。如一發生儀器破損就對學生批評指責或僅僅賠償了事,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不大,還往往帶來副作用,使學生謹小慎微,不敢大膽操作。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學生一旦造成儀器破損,對下麵的實驗不再認真完成,而是草草收場。所以隻要學生不是嚴重違反實驗室紀律,而是在實驗過程造成的儀器破損,可不必指責批評,而應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吸取教訓,鼓勵他們繼續大膽完成實驗。如有必要,課後再酌情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