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分析實驗現象
教師在實驗前,最好向學生介紹實驗的目的和設計意圖,使學生能有意識地觀察、分析實驗過程中發生的各個現象。倘若實驗中發生了異常現象,也一定要對學生作必要的為學生能接受的解釋。
例如:在演示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之前,應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加熱與通氫、停氫的先後次序,黑色粉末顏色的變化,試管口水滴的出現,並要求認真思考操作安排的理由和變化的實質。實驗之後,應啟發學生通過分析、討論和閱讀課本,由自己得出結論。又如:在演示氫氣吹肥皂泡時,肥皂泡本應在空氣中迅速上升,但有時不上升,反而下降或破裂。此時就須向學生說明,這是由於吹入肥皂泡的氫氣不幹燥,其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或酸點的緣故。
演示實驗的教學遷移
以實驗為基礎的理化學科中,演示實驗由於具有直觀性、示範性、啟發性等主要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驗證、鞏固、加深理解書本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並使學生初步具備了動手能力。所以演示實驗越來越受到廣大化學教師的普遍重視,是中學化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但是,由於演示實驗是由教師一人操縱,絕大多數教師是口中邊講述要點,手上邊操作實驗,如此一來,學生就被老師牽著思想走,很少有思考的餘地,即使這一個實驗掌握了,碰上稍微改動一下的實驗,即又不知所措了。這樣的演示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實驗素質是不利的。
為了更好地挖掘出演示實驗的潛在作用,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培養實驗素質和掌握實驗要領,湖南平江四中王鋒老師經過多年的教學思考和實驗,在近年的演示實驗教學中,來了一次遷移——即由教師的演示遷移至學生演示,由學生在課堂上將演示實驗做給學生看。這種學生演示當然不是由全班同學都去做,那樣就變成了全體學生實驗,時間既不允許,也很少有這樣的條件。
他的演示實驗遷移具體做法是:
①上課時,找二至三個學生(一個學生一般難做好)上講台,完成演示實驗的內容。
②告訴學生要做什麼實驗,而不告知實驗現象和結果,由學生自己觀察和得出結論。
③不要求學生如何做,而是在學生演示的過程中,由下麵的同學去積極指正。如果全體學生都未能有較好的方法和步驟,或者得出的結論有很大誤差時,則教師適當啟發,分析一下。
④將每一個實驗分解成許多問題,由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答案或解釋原因,寫出化學方程式。
經過群體討論後,很自然地圓滿完成實驗。
⑤在課前,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實驗器材的擺、收、藏等一定規則,以便學生做實驗時互相督促是否正確,並且應該將演示實驗所需儀器藥品準備二至三套以備學生在一次不能成功時,有再而三的機會。
在這種演示實驗教學遷移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的幾次實驗,學生在講台上麵還有些畏首畏尾,忙中不知所措,甚至連實驗步驟也忘記,但幾次過後,學生們在有演示實驗的課前,均極為自覺地預習實驗,並且大部分能分解實驗,剖析出重點難點,上台演示時即能成竹在胸,有條不紊了。
通過這種演示實驗教學遷移,在理論上由於學生的課前深層鑽研,課堂上興趣盎然,有力地對理論學習起了推動作用。在實驗中,彌補了學習時動手機會不多的缺點,促進了學生實驗的成功率。
通過這種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師除了一定的實驗原則交給學生外,充分賦予學生探究實驗的自由度,也在實驗中互相矯正了不良實驗習慣,對於實驗理論和結論的記憶也深刻難忘。最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思維能力,明白了實驗中的科學道理,以後解決實驗問題時就可以將實驗信息(包括現象、步驟、方法、結論)按內在聯係,抽象歸納,總結成規律,並進行推理與想象,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實驗素質。
演示實驗的藝術性
演示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化學課中廣為應用、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形式,因此,教師不僅要確保演示實驗的成功,還要在探索演示實驗的藝術性上下功夫,從而進一步提高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對此,江蘇省連雲港師範學校孫德成老師總結了如下方法:
對比演示法:
在進行演示實驗時,若注意增加一些可信度大的對比實驗,對於突出實驗現象、增強演示效果,則是十分重要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