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無目的的觀察,是不利於形成化學概念的。教師應善於運用類似的實例教育學生,使他們懂得在觀察時,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弄清楚在實驗中必須觀察到哪些現象之後,再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觀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關的事物上,從而達到觀察的目的。
記: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如實地記錄下來,並把它牢固地記憶在頭腦之中,作為掌握“雙基”知識的依據。
想:觀察僅僅是先導,我們要引導學生,把所得感性知識,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使之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形成概念。
歸:將觀察的實驗現象,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歸納出一般規律。例如做葡萄糖和新製氫氧化銅共熱,產生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澱的實驗,讓學生歸納出,這一反應是檢驗醛基存在的重要方法,但不能說明有這一反應就是醛類物質,而可以說明含有醛基官能團的有機物,都有這一反應的規律。
指導學生學會既全麵、又分清主次地進行觀察“全麵觀察”是對物質(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及其變化的過程和結果,以及實現物質變化所使用的儀器裝置等都要進行觀察。隻有全麵觀察,才有助於獲得完整的感性認識,才能對各個細節都有豐富的感知,便於從中找出事物的內在聯係和本質特征。同時,也有利於發現特殊現象和新的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據實驗目的要求和實驗內容,分清實驗的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這樣觀察時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東西。特別是那些不易發現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現象,也不會被疏忽而放過。例如,觀察試管中稀硝酸和銅的反應,生成無色氣體一氧化氮。
雖然靠近試管口處一氧化氮很快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成紅棕色的二氧化氮,但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現象,就必須及時抓住時機觀察一氧化氮的生成。
既全麵又分清主次地進行觀察,就是要求既要重點觀察主要現象,又不遺漏觀察次要現象;既要觀察到明確的現象,又要迅速地發現不易發現或容易消失的現象。經常這樣要求,就能培養出敏銳的觀察能力。
複習課與實驗相結合
這是以實驗為手段來複習化學知識的一種課型。它比單純靠教師講述,討論來歸納總結新學知識效果更好。這樣做使學生知識掌握更牢固、更深刻。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觀察規律的同時,還需教育學生具備認真、細致、有始有終地進行觀察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對物質及其變化的現象做到全麵又分清主次的觀察;才能精細地觀察到那些稍縱即逝的、或隱蔽的現象,從而提高觀察水平。
目前,中學生在觀察化學實驗現象中,常常出現的問題是隻看化學變化的結果,而不認真、細致、有始有終地觀察變化的過程。這樣,既不利於化學概念的形成和鞏固,也不利於觀察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訓練學生養成認真、細致、有始有終地觀察實驗現象的良好習慣。
中學化學課堂演示實驗的幾點做法(三)
分類法
高中化學課本總共有九十多個演示實驗,江蘇海門三廠中學張永徽老師根據各個演示實驗的教學目的分為三類:
(1)單純驗證型
這類實驗以現象明顯,變化單一,操作簡單的試管實驗為特點。如不同濃度的硫化硫酸鈉溶液與濃硫酸反應;甲苯、二甲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變色;膠體的丁達爾現象;紅磷、白磷燃點溫度的定性比較……這類實驗結合“生演法”教學較好。
(2)觀察分析型
這類實驗除了驗證物質的某種特性的原理外,培養學生分析觀察能力也是實驗的重要教學目的。這類實驗以現象變化錯綜複雜為特點。如金屬鈉與水反應,濃硝酸與銅片反應,片刻後加水(稀釋)成稀硝酸與銅片的反應,銅絲灼熱後與氯氣的反應,然後加少量水,再加大量水……這類實驗結合“卡片法”教學為好。將所要觀察的現象以設問的方式提出問題寫在卡片上或小黑板上,讓同學仔細觀察並用語言描繪。
這樣教學,迫使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使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這樣既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又可使發散性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3)製備操作型
這類實驗以複雜的儀器裝置為特點,學生除了掌握各種物質製備時所需的原料和反應原理外,儀器的自左至右,由下而上的裝配與實驗操作中的注意事項是這種實驗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教師的演示必須規範化,一舉一動,都要成為學生的榜樣和楷模。因此這類演示實驗是學生學習實驗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徑。這類實驗包括各種物質的製備,尤以氧氣、氫氣、氯氣、溴苯、乙酸乙酯等物質製備的基本類型實驗裝置為重點。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書寫演示實驗教案,針對每個演示實驗的不同教學目的製訂教學方法,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卡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