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引課,活用演示實驗教材配置的演示實驗,一般安排在引出新課或新概念之前。但在不脫離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根據教學的需要,可靈活運用。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許多抽象的概念,往往會使他們感到難以理解。為了一開課就顯示化學科並不十分抽象,它有趣味性和科學性緊密結合的特點。
可先演示實驗,以趣引課。如在講“緒言”課時,先把一張已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兩字涼幹的白紙掛在黑板上,再用裝有2%的氫氧化鈉溶液的小噴霧器噴射在白紙上,立即出現“化學”兩個紅字,學生目睹了物質發生變化那妙不可言的景象,思維馬上被引入化學的王國裏,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便被激發起來。
上氧氣性質這節課時,先拿出一瓶氧氣,用帶火星木條伸入氧氣瓶裏,木條複燃,學生觀察現象後,教師緊接提出問題,氧氣有什麼性質呢?引入新課。在學生好奇心強烈、疑問重重,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焦急心理狀態下,教師便可以主動積極地把學生引到探索知識迷宮的大道上。
以趣激學,增加演示實驗
學生的天然素質有差別,知識基礎有距離,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學習中的主動性強,接受能力快。但教學實踐證明,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對實驗感興趣,對有實驗的課容易掌握概念。在教學中增加演示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概念。
例如分子、原子概念對初中學生來講都是非常抽象的,講述時增加實驗,使學生從大量感性認識中抽象出分子與原子的概念。在講述分子概念時先拿出一瓶濃氨水,打開瓶口讓學生聞少許氣味,並用一張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放在氨水瓶口,即顯出藍色。繼續做一瓶紅棕色二氧化氮擴散到另一空集氣瓶裏的現象。在學生觀察上述實驗現象基礎上再講分子論,學生就感到親切,易懂。再如,講飽和溶液的概念時,學生對“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這句話,往往不注意它的含義。為此,自己補充了下麵的演示實驗:在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鉀晶體不溶解,所以這溶液是硝酸鉀的飽和溶液,但當加入少量高錳酸鉀晶體時,從溶液中出現紫紅色現象,學生馬上就知道高錳酸鉀溶解了,這溶液就是高錳酸鉀的不飽和溶液,這樣就比較容易地使學生理解一種溶劑中可溶解多種溶質。
在講溶解度的概念時,叫兩個同學上講台,各量取10毫升水倒入燒杯裏,分別稱量5克氯化鈉及5克硝酸鉀,各自在盛10毫升的燒杯裏逐漸加氯化鈉及硝酸鉀,都溶解至飽和為止。分別稱量剩餘固體,算出100克水在該溫度下各溶氯化鈉、硝酸鉀多少克。根據實驗,學生可總結:(1)此實驗用來比較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2)比較物質在水裏溶解能力大小要具備的條件是:a溫度一定;b溶劑的量一定(100克);c達到飽和;d單位為克。在這前提下引出固體溶解度的定義,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印象深,容易理解溶解度的含義。為溶解度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陋就簡,改進演示實驗
課堂演示實驗是教師進行示範表演、學生觀察、教學雙方協調活動的實驗。因此,演示實驗必須鮮明、迅速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在教學中,自己對初中化學一些難度較大或成功率不高的實驗,因地製宜參閱有關資料對其裝置或實驗過程進行了改進。
如在講鈉在氯氣中燃燒時,根據書本把鈉放在盛有泥砂的燃燒匙裏,點燒伸入盛氯氣的集氣瓶裏進行燃燒實驗,產生黃綠色的火焰,現象不明顯,燃燒匙易燒壞。若改用一支長20cm玻璃管一端撬開破口1cm長,取黃豆大的金屬鈉,用濾紙吸幹煤油,夾在玻璃口處,點燒伸入盛氯氣的集氣瓶裏,燃燒劇烈,看到黃色火焰,玻璃口處產生白色固體氯化鈉。此實驗裝置簡單,準備方便,現象明顯,效果好。
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充分利用課堂演示實驗,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是有益的。
中學化學課堂演示實驗的幾點做法(二)
必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能力培養主要是指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動手能力,這四種能力合起來,構成“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看、記、想、歸”四條途徑,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看:即觀察能力,實驗開始時,應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為什麼要觀察?”“怎樣觀察?”“注意什麼?”“記錄什麼?”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和思考。例如初中緒言課中,鎂帶燃燒是為了說明化學變化,這一實驗主要目的是為了要看新物質——氧化鎂的生成。因此應重點突出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冒煙”和“掉在石棉網上的渣的顏色”
上。不然,學生往往把“耀眼的強光”作為重點,這樣就錯誤地根據發光、發熱來形成化學變化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