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中學化學演示實驗的教學操作(4)(1 / 3)

實驗中或實驗後講授概念,要嚴格、準確(嚴而不死,防止片麵性和絕對性),這樣才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形成正確的概念。如講解鎂帶燃燒實驗時,往往易出現強調鎂帶……在這裏應講鎂……因為在此不是為了突出鎂帶這種物體,而是應突出鎂這種物質(鎂包括鎂帶、鎂片、鎂粉等)。又如初三化學教材第一章第三節中,實驗後引導學生導出“催化劑”一概念時,要說明催化劑很多,是根據反應來選擇的,除二氧化錳在氯酸鉀加熱分解反應裏能起催化作用外,氧化鐵等也能改變氯酸鉀的反應速度,隻是在此反應裏不如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強才選擇了二氧化錳。二氧化錳不是在所有的反應中都是作催化劑用,特別是給“催化劑”下定義時,必須注重“改變”二字的講解,防止學生誤認為“催化劑”都能使物質反應速度加快。

提高化學演示實驗效果的方法

化學教學中的演示實驗通過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使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可以生動地闡明化學原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理解物質變化的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教會學生使用儀器,培養實驗操作技能,由於演示實驗具有示範作用,必須保證實驗成功,效果顯著。浙江金華教育學院樓啟正老師總結介紹了做好演示實驗的技術問題。

優選

演示實驗要保證成功,使學生看得清楚,必要時應對教科書(或文獻)所給的實驗進行優選。

(1)實驗原料的優選。

同一實驗,所用原料的純度不同,產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例如用鋅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若用純度高的鋅粒,其反應速度緩慢,學生看到的現象不甚明顯,如果改用不純的鋅粒(如廢電池上剝下來的鋅片)與稀硫酸反應,則現象明顯,效果很好。

(2)實驗方法的優選。

木炭吸附紅色染料的實驗,按教材的做法,效果不佳。我們可用“W”形管進行實驗。具體做法是在一小段“V”形管底部裝上活性炭粉,用小玻棒輕輕壓緊,然後在炭粉上放一些顆粒較大的炭粒,“V”形管兩端分別用脫脂棉花塞住,用兩小段橡皮管把倒置的“V”形管與另外兩段彎曲玻璃管連接成“W”形管。把紅墨水從一個支管倒入,當兩邊液麵相平時,可以清楚地看到另一支管的液體為無色,這就充分說明了木炭對有色物質的吸附。

1活性炭粉2粗炭粒3脫脂棉4橡皮管木炭吸附有色物質實驗裝置(3)反應物質濃度的優選

不少演示實驗是溶液反應,濃度對實驗的成功與否是至關重要的。如苯的同係物(甲苯或二甲苯)被酸性高錳酸鉀所氧化,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紫紅色褪去。但所用的高錳酸鉀溶液濃度過大,則褪色不明顯;高錳酸鉀濃度偏低,顏色淺,遠處的學生很難看到顏色的明顯變化,實驗表明此反應用的高錳酸鉀溶液以01%-05%濃度為宜。

放大活潑金屬與稀酸反應產生氫氣,如果用小試管演示,坐在後排的學生很難清楚地看到氣泡的產生。我們可以把這個實驗改為投影實驗,通過放大後,遠處的學生也可在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

光電(或音響)中學化學中有不少實驗可以借助於光、電現象或音響效果得以實現。電解質、非電解質以及強弱電解質的導電性實驗,一般是用電燈泡是否亮或亮度不同來區別的。實際操作中可比性差。我們可利用發光二極管做成一塊示教板,把三組電極同時分別插入強電解、弱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溶液中,通過電路板上發光二極管的亮、微亮、不亮使學生感受到它們的導電性不同。

導電性實驗電路圖2電源為6V3電阻450-600Ω也可用電子音響裝置代替發光二極管進行實驗。利用聽覺現象得到與視覺相同的效果。

襯托許多演示實驗在變化過程中產生有顏色物質或者改變了原來的顏色。為了便於觀察,可用適當顏色的紙板放在反應器背麵作襯托。比如產生紅色氣體的實驗(銅與濃硝酸反應),可放一白紙在後,紅色就格外顯眼。產生白色沉澱的實驗,可用黑色紙板(或利用黑板)襯托,則黑白分明,學生看得十分清晰。

對比不同類型的鹽水解使指示劑變色的實驗,有時候變色不很顯著,可取蒸餾水滴入指示劑進行對比,則何者變色,何者不變色就清楚了。

輔助手段吸熱或放熱反應的演示實驗,學生無法通過眼睛觀察或耳朵感覺到,必須用手觸摸後才知道。教師在演示時可加一些輔助材料,使觸覺效果轉為視覺效果。

例如用氫氧化鋇與氯化銨演示吸熱反應。

Ba(OH)2+2NH4Cl=BaCl2+2H2O+2NH3-O該反應吸收大量熱,實驗時可用一薄板作為輔助器材,板上滴上幾滴水,放上盛有飽和氫氧化鋇和氯化銨晶體的燒杯,用玻璃棒攪動,除聞到氨的氣味外,還看到杯外有冰霜,甚至使杯下的水結成冰,把薄板粘住。

中學化學課堂演示實驗的幾點做法(一)

課堂演示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知識,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初中化學教學更應重視演示實驗。浙江省文成二中鄭碧煊老師總結介紹了在初中化學教學實踐中加強課堂演示實驗的幾點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