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鮮明突出,便於學生觀察,易於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能對知識加深認識和產生求知欲。突出實驗現象的方法很多,如用試劑最佳配量來突出實驗現象:初三化學(實驗4-3),40毫升濃硫酸溶於100毫升水中,改為533毫升濃硫酸溶於180毫升水中,可使溫度升高到81℃。通過改變劑量配比,達到試劑配量恰當,得到了溫度變化現象更為鮮明突出的好效果。又如充分利用外界條件來突出實驗現象,眾所周知黑底繪製紅色圖案總不如白底繪製的醒目,白底繪製白色圖案便難以辨認真相,因此,如何處理現象的背景,也是突出實驗現象的一種方法。像教師讓學生觀察液體顯紅色的現象時,就應盡量不以黑板為背景,可走近學生課桌,用白紙靠在被觀察物的背麵讓學生觀察。若教師身著白色衣服上課,也可用衣袖放在被觀察物的背麵讓學生觀察,這樣現象很明顯。但像高中教材中鑒別溶液中Cl-的實驗,觀察氯化銀沉澱時,若教師身著白色衣服,則不要讓學生在自己正前方或靠近衣服觀察,而是把拿試管的手往身子外側伸出,這樣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反而更明顯。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有些實驗,一些明顯的現象並不是該實驗的主要觀察對象,而有些不太鮮明的現象卻正是需要學生認識理解的。如初中緒言中鎂帶燃燒的實驗,學生的思想往往集中在觀察鎂帶燃燒時發出耀眼的光這一現象上,鎂帶一燃完,學生便過早地下實驗結論,這一點教師應早預想到,並在此時告訴學生,這一實驗主要是觀察燃燒後掉下的物質——燃燒後產生的新物質。
所以,每一實驗都應防止學生忽視重點觀察對象而作不正確的結論,以致造成學習上的錯覺。實驗後應由學生下實驗結論,而不是授課教師代替學生作出實驗結論。實驗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掌握知識,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掌握觀察實驗現象的時間
整個實驗過程所需時間一定要在教學方案中安全妥當才能使教學程序順利進行,特別是實驗時要注意掌握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時間,讓學生觀察現象恰到好處,才能既達到實驗的目的,又不致於教學混亂或拖堂。要達到上述目的,其一,教師要掌握物質反應時的物質反應的時間需延長的應延長。像初三化學教材中木炭在氧氣裏燃燒的實驗,把點燃的木炭直接伸到氣瓶底部和把點燃的木炭從瓶口慢慢伸入到瓶底,兩者效果截然不同,前者的實驗現象很快消失,後者延長了燃燒時間,學生看清了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全過程,顯然後者的效果比前者好。相反,物質反應時既要達到反應完全又需縮短時間的則應設法加快反應速度,還可采取選定適合此實驗純度的反應物、反應物劑量、淨容器和充分利用反應條件(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方法來實現。其二,教師應掌握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時間,既讓學生看清實驗現象,又不打亂教學中各步驟所需時間的程序。如有必要讓學生仔細觀察或觸摸的應挑選學習成績有代表性的學生看或觸摸。防止個別學生不嚴肅認真,故意拖延觀察時間。再是邊引導學生觀察邊講解(既不冷場又不耽誤時間),特別是有的實驗,物質反應完全需幾十分鍾,這時教師就應向學生交待清楚,暫時撇下實驗,繼續講授知識,待物質反應完全時,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結果。
對比、歸納、總結實驗規律
在有些實驗中,實驗裝置、操作方法、反應原理都相同。如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氫氣還原氧化銅、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及一氧化碳、氫氣還原某些金屬的氧化物等實驗,它們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操作方法都相同:①先將還原性氣體(H2或CO)通入盛金屬氧化物的容器中,排淨容器內的空氣。②繼續通入還原性氣體的同時,點火加熱,使容器內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把金屬還原出來。③金屬全部被還原出來後,先停止加熱,並繼續通入還原性氣體,直至金屬在還原性氣體中冷卻為止。又如高中有機化學中,一些實驗除實驗裝置、操作方法、反應原理都相同外,就連反應物也相同,隻因反應條件(溫度、壓強、催化劑)的改變而使產物不同。因此,找出這些實驗的異同點,對比、歸納講解,引導學生摸索實驗中的規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加深印象,增強記憶,能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探討最佳實驗方法
改進實驗(使實驗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更為生動有趣),設計新的實驗,要符合目的性、簡明性、直觀性、可靠性、時間性、計劃性、示範性、安全性、啟發性等方麵的要求。尋求最佳實驗方法做實驗,便於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形成正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