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實驗的目的性
教材裏安排的每個演示實驗都有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師上課前要認真考慮好,在演示時怎樣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如演示氫氣在加熱條件下還原氧化銅時,盛氧化銅的試管口為什麼略向下傾斜?為什麼要先通一會兒氫氣後加熱?怎樣進行加熱?實驗現象如何?反應停止後為什麼撤去酒精燈還要繼續通入氫氣至試管冷卻?
這樣演示時既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又分析產生現象及各操作的原因,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注意實驗的啟發性
教師演示實驗不能隻局限於驗證所講的內容,要結合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以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做鹽與某些金屬反應的性質實驗時,①在氯化銅溶液中浸入一段潔淨的鐵絲;②在硝酸汞溶液中浸入一段潔淨的銅絲;③在硫酸鋅溶液中浸入一段潔淨的銅絲。根據實驗現象啟發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從而得出鹽可以與某些金屬發生置換反應,而且,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裏,隻有排在前麵的金屬,才能把排在後麵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裏置換出來。引導學生把觀察實驗現象和積極的思維結合起來,以達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注意實驗現象的明顯性
演示實驗要體現操作簡便、現象明顯的原則。同一教師用不同方法進行演示實驗時,現象的明顯程度就大不相同。如演示鹽酸跟金屬氧化物的反應這一實驗時,課本上是“把一根生鏽的鐵釘放入盛稀鹽酸的試管裏,”多數教師是依據課本隨便找一根生鏽的鐵釘進行實驗。然而,實驗效果常常不太理想,原因是釘上的鏽形成時間長且致密,除鏽速度慢且不徹底。如果將鐵釘改為“一塊新生鏽的鐵片(教師可事前處理好,使鐵片上布滿新生成的鐵鏽),將試管換成小燒杯(50ml),實驗時,鐵片下部浸入鹽酸中,上部外露。這樣做的好處是,操作仍然簡便,除鏽速度(即反應速度)快,現象明顯(鐵片一端光亮,一端呈紅棕色),節省了教師到台下巡回,讓後邊同學觀看的時間,以獲得理想的效果。
加強教師實驗的示範性
課堂上,教師的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一定的影響,因而,教師的演示實驗,一定要做到規範,做到熟練正確,有條不紊,從容不迫。所用儀器及桌上保持清潔整齊,對學生起良好的示範作用。教師對儀器的用途安裝、試劑的用量、操作手續都要結合實驗加以說明。特別是一些具有危險性的實驗,教師演示時不但自己注意實驗的安全性,同時要對學生加強紀律、安全教師。如做氫氣的可燃性實驗時,切不可從簡了事,一定要按要求先檢驗氫氣的純度,教師要說明兩種方法收集氫氣檢驗其純度的不同之處及原因,證明氫氣確已純淨後方可進行點燃,否則會發生危險。教師一邊正確示範,一邊解釋說明、總結,說到做到。這樣,學生印象深刻,自己也就明白怎樣要求去做實驗了。
總之,教學中教師的演示實驗馬虎不得。即使這樣,它仍然不能滿足各方麵的要求。演示實驗有兩個不足之處,一是學生不能直接動手,二是教師不能發現學生的疑難問題和操作上的錯誤。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可盡量地將教師演示改為邊講邊實驗。如條件太差,可讓一中等程度的學生上台代替教師進行演示。事實表明,采用這種方法完全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台上的同學珍惜機會,爭取操作的準確無誤;台下的同學認真觀察、思考、討論,力求通過教師的提問關。幾乎每個同學都能主動認真地學習,預習教材、預習實驗,力爭“上台”的機會。這樣做,可解決實驗儀器及藥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學生“親自動手”的能力,是一般農村中學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學化學演示實驗的基本要求(四)
演示實驗是教師講授化學知識的一個有力武器,也是化學教學的主要方法。為了加強演示實驗,提高教學質量。安徽馬鞍山二中汪鶴齡老師總結提出的基本要求如下:
實驗目的性要明確
教師對每個演示實驗應該要明確:(1)這個演示實驗要說明什麼問題?(2)要得出什麼結論?(3)培養學生哪些方麵的實驗技能?(4)實驗的重點、關鍵、主要現象是什麼?(5)哪些部分要求學生特別注意?均應加以深思熟慮,做到心中有數。
課前預試、準備齊全
課前要做好預習工作,對所有演示實驗,預做1至2次,即使認為很簡單的實驗,也不能忽視。隻有這樣,對藥劑純度、溶液濃度、裝置的氣密性等情況,及時發現,並加以解決。對容易發生事故的實驗,要特別注意,仔細考慮在何種情況下會發生危險,做好一切安全措施。
在預做過程中,應用的儀器、藥品以及其他用具要一一備齊。
意外事情、要有準備
儀器必須備用一套,尤其是氣體發生裝置和反應管部分,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若不慎,損壞的意外事情發生,會直接影響實驗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