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明確要觀察什麼
觀察前,讓學生明確要觀察什麼,這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和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例如:全一冊第二章講氫氣的還原性,做“氫氣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時,學生普遍不知如何觀察,教師則可提示學生觀察下列幾個方麵:①反應物的狀態及顏色②什麼時候開始加熱的?③停止加熱後什麼時候撤氫氣?④生成物的狀態及顏色。當實驗現象明顯後,讓學生觀察試管中的生成物。通過觀察,學生看到的是黑色粉末狀的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同氫氣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水,看到教師是先通氫氣後加熱,先撤火後撤氫,然後,師生共同分析反應原理及操作程序。
教學生學會怎樣觀察
對事物變化的現象,觀察得越細致、越精確,觀察所得的收獲也越大。但由於學生的觀察能力不一樣,有的學生觀察不細致、不精確,也不善於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麵的特征,這就需要教師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要求學生觀察時:①要有合理的順序,即由整體到部分。先對整體做初步認識,再對部分做認真觀察;②要發揮各感官的作用,如:眼——看狀態、顏色等;耳——聽產生的聲音等;鼻——嗅氣味,…;③觀察完畢,要讓學生做描述,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這對於互相促進、提高觀察能力是有益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比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學會從觀察現象入手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把演示實驗安排在適當的教學環節中
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和演示實驗目的,以及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演示和講授之間關係的處理可有下述三種形式:第一是先演示後講授;第二是先講授後演示;第三是邊講授邊演示;對那些現象明顯,學生觀察後不易發生誤解的實驗,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稍加分析就能得出正確結論的,可以由教師提出思考性問題,先演示後講授或邊討論邊歸納,而學習新的知識。如對一些物質的物理性質的講授可用上述方法。比如講苯“是無色的有特殊氣味的溶於水的比水輕的液體”時,就可讓學生先接觸樣品,看、嗅;對於溶解性和比重的講授可由教師演示:取水2毫升於一試管中,加05毫升苯,振蕩後靜止片刻,發現苯、水不相溶,分成上下兩層,均為無色透明液體,且在上層;然後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對於那些操作較複雜或現象不明顯,理論又較深的演示試驗,最好在講授知識之後再做演示。如:銀鏡反應這一重要演示實驗,涉及銀氨溶液的配製和利用配好的銀氨溶液再同乙醛溶液的反應,需經水浴加熱後才可有銀鏡產生,其反應原理也較複雜,所以,這一實驗,最好先對醛能同銀氨溶液發生氧化反應這點講解清楚後,再一步一步做演示,使學生在掌握了理論知識後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來驗證所學理論;從而使演示實驗起到“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的作用。
對那些難度不大,說服力又很強的實驗,在高年級可以采取邊講授、邊演示的形式。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在高二講絡合物與沉澱的相互轉化規律時,可采用這種講授形式:“硫酸銅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後,出現沉澱,再改加氨水,沉澱消失而轉化為深藍色溶液;再往深藍色溶液中加入硫化鈉溶液,則出現黑色沉澱”。對這一係列變化邊演示邊觀察,邊討論分析,最後寫出化學方程式。
以正確的示範操作影響學生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強,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主要是靠學生分組實驗來實現。但與教師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時的正確操作所給學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如酒精燈的點燃和熄滅,固體、液體藥品的取用,給物質加熱、攪拌、振蕩等操作,都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以給學生正確的影響和深刻的印象。
另外,演示實驗時要求現象明顯、準確,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在課前做好準備實驗,對所用藥品的純度、濃度和用量,對儀器的規格和安裝,都要做精心的設計和思考,以保證課堂演示的效果,切不可想當然的或憑老經驗辦事。要培養嚴謹的治學作風。
還有,演示實驗應麵向全體學生,就要求教師操作要有整體觀念。這樣,改進儀器和演示方法,盡量提高實驗的可見度就是十分必要的。
中學化學演示實驗的基本要求(三)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化學特別體現了這一特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實驗,僅課堂演示實驗一項就達78個,是教材節數(39節)的兩倍。教師演示實驗是一種有效的直觀教學方法,是使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激發興趣、學好化學的重要手段,有它口授、筆寫所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目前,一般農村中學教學儀器設備和實驗條件都比較差,多數初中既無實驗室,又缺乏學生實驗器材和藥品,隻能進行一部分演示實驗。而這種狀況,一時難以改變。因此,如何使僅有的演示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是我們值得注意的問題。山東省平陰縣教育局教研室趙家鑾老師就教學的實驗情況提出了如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