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化學實驗教學方法的創新(8)(1 / 3)

物質的檢驗、鑒別和推斷物質的鑒定是根據某一種物質的特殊性質經過化學方法來檢驗確定;物質的鑒別是根據被鑒別物質的特殊性質應用化學方法一一區別檢驗確定;而物質的推斷則是根據物質的特殊性質及在實驗中的現象,分析判斷被檢驗物質一定是什麼,一定不是什麼,可能是什麼,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這部分內容與元素化合物知識密切相關,試題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和綜合性。因此,在分析、解答這類習題時,要善於比較,從物質所具有的典型性質著手,去鑒別、推斷。

另外,對於除塵和幹燥。除塵的基本要求是除去所含雜質,最終不引入新的雜質;常用幹燥劑有濃硫酸、濃磷酸、五氧化二磷、燒堿、無水氯化鈣等,使用時要選不與被幹燥物質反應的幹燥劑。

[例題5]如何通過實驗證實氯酸鉀中含有氯元素和氧元素?(列表寫出實驗操作步驟、發生的現象和相應的結論)[例題6]除去下列各物質中的少量雜質,括號內的物質為雜質,同時不能引入新的雜質。

物質加入試劑化學方程式NaCl(Na2CO3)FeSO4(CuSO4)NaNO3(Na2SO4)通過對[例題6]的練習,讓學生明確兩個原則:其一是所加入的試劑一定跟雜質反應;其二是選試劑一定要考慮不能引入新的雜質。如NaCl(Na2CO3),應加鹽酸即可;但若加稀硫酸,雖然除掉了Na2CO3,但又引入了新的雜質Na2SO4,這就錯了。因此在選何種試劑時一定要遵循上述兩個原則。

一般意外事故的處理對於意外事故的處理,要讓學生了解並會處理。如不小心將酒精燈打翻著火,應立即用濕抹布或撒沙子撲滅,千萬不能用嘴吹或用水去撲滅它;在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注入水裏,並不斷攪拌,使產生的熱量迅速地擴散,切不可把水倒進濃硫酸裏。

強酸、強堿都具有強腐蝕性,取用時要防止沾在皮膚或灑在衣服上。如果皮膚或衣服濺上濃硫酸,不能用水衝洗,要根據情況迅速用抹布擦去,再用水衝洗,然後迅速塗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如果皮膚或衣服濺上強堿溶液時,應立即用大量水衝洗再塗上硼酸溶液。

固體氫氧化鈉具有很強的吸濕性,易潮解且易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變質,因此應密封存放在幹燥處;盛放固體燒堿或濃堿液的玻璃瓶要用橡皮塞塞緊,不能用玻璃塞。

化學實驗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把初中化學複習好,就不能忽視化學實驗這部分內容,曆屆各省市的中考化學試卷中,化學實驗內容的試題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約15%)。

因此,要重視化學實驗的複習,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水平。

對比法複習實驗

相似概念的辨析比較

複習實驗之前,必須將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澄清,為此,對比分析法應屬上乘之法。

如:檢驗、鑒別和鑒定之比較;微熱、加熱、強熱、灼熱等的比較;火與火焰的比較;滲析與過濾;分液與萃取之比較;幹餾、蒸餾、精餾與分餾的比較等等。

一般與特殊的比較為了便於記憶,複習時總要將通用的一些實驗規則加以強調,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須注意防範將一些一般規則當作萬能的鑰匙到處套用。為此,必須通過比較,以突出特殊,明確產生特殊的原因,使記憶加深。如:

①用滴管將溶液滴入試管,一般要求將滴管尖嘴離試管口05cm處垂直下滴,以免碰到試管壁而沾汙。但在製取Fe(OH)2的實驗時,卻要求將滴管插入新製FeCl2溶液中滴加,這樣才可避免生成的Fe(OH)2立即被空氣所氧化。

②做金屬與非金屬反應的實驗時,一般總是將金屬絲加熱後與非金屬反應,如將預熱過的鐵絲插入氧氣瓶中;將預熱的銅絲插入氯氣瓶中等,但在進行銅與硫磺的反應中,隻允許加熱硫磺而不允許加熱銅絲。因為用砂紙擦亮的銅絲一加熱,立即被空氣中的氧氣所氧化,而硫的非金屬性比氧弱,故硫無法從CuO中將氧置換出來。

以上例子可舉出許多,不再一一詳述。

對應關係比較

實驗中不少對應的概念易疏忽,易混淆,必須通過比較,明確其區別。如:

純與濃:

在製溴苯時,隻可使用純溴,而製三溴苯酚卻用濃溴水與苯酚之反應而得;純甲醛在常溫時是氣態,而福爾馬林是30%~40%的甲醛水溶液。做銀鏡反應時,用的是甲醛水溶液而不是純甲醛。由此可見,純與濃不僅概念不同,使用和性質都不完全相同。

還有濃與稀、冷與熱、新與陳、高與低等的對應關係比較都很重要,萬萬不可忽視。複習實驗應注意一些“位置”比較。

①導氣管出口處位置比較導管出口位置實驗裝置實驗目的原因分析插入盛裝溶液的容器底部①驗證氣體性質②氣體除雜(洗氣)③尾氣收集使之充分接觸加速反應插入集氣瓶底部或插入試管底部①排氣法收集氣體②氣體與固體反應如H2還原CuO排盡空氣,以免空氣混雜伸至近液麵處或連接一漏鬥置於水麵極易溶於水的氣體製成溶液如氨水、鹽酸的製取以免引起倒吸伸到集氣瓶口排水法收集微溶於水或難溶於水的氣體方便操作與接受器中液麵保持一定距離蒸餾裝置中的蒸氣冷凝以免因受熱不勻引起倒吸②溫度計水銀球放置位置的比較水銀球放置位置裝置圖實驗項目原因分析插至液麵下(1)測定物質的溶解度(2)製乙烯(2)(3)中和熱測定(3)(4)萘熔點測定(4)方便控製和測定溶液溫度放在氣體出口處或距液麵2-3cm處的蒸氣中(1)石油蒸餾(5)(2)丙酮沸點測定(6)溶液沸點=蒸氣溫度=冷凝溫度;(沸騰時)為防止溶液過熱測不準,所以測沸點時不插入溶液中除上述這些外,還有眾所周知的一些比較,如:氣體製法比較,離子鑒定方法比較;一些文字敘述方麵的比較:如:倒入、通入、注入、加入、放入、滑入、移入、流入、滴入與倒出、滲出、析出、流出、漏出、溢出、移出等使用方法不同比較;點燃與加熱的比較、物質顏色的比較,如白色、銀白色、無色、褐色、棕色、紫色與黑色的比較,懸濁液、乳濁液、膠體溶液與真溶液比較;pH試紙、石蕊試紙、酚酞試紙、品紅試紙、硝酸鉛試紙的比較等。通過諸如此類的對比,突出其中差異,從而加深對事物內部矛盾的了解,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