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類的生存環境麵臨的威脅(1)(2 / 3)

7.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汙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汙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8.水汙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9.海洋汙染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海域出現大麵積赤潮。海洋汙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10.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愈疾病或致殘。

本章分別從較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以及酸雨三個方麵進行詳細解說。

一、不能忽略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對紫外線進行反射,其結果是地球表麵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氟氯烴(CFC)、甲烷、低空臭氧、水蒸氣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自1975年以來,地球表麵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9華氏度(0.5攝氏度),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汙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麵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劇毒無比的氟氯烴。但這些汙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麵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1.溫室效應對環境的影響

(1)全球變暖

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會減少紅外線輻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氣候因此需要轉變來使吸取和釋放輻射的分量達至新的平衡。這轉變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麵及大氣低層變暖,因為這樣可以將過剩的輻射排放出外。雖然如此,地球表麵溫度的少許上升可能會引發其他的變動,例如:大氣層雲量及環流的轉變。當中某些轉變可使地麵變暖加劇(正反饋),某些則可令變暖過程減慢(負反饋)。利用複雜的氣候模式,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第三份評估報告估計全球的地麵平均氣溫會在2100年上升1.4至5.8℃。這預計已考慮到大氣層中懸浮粒子傾於對地球氣候降溫的效應與及海洋吸收熱能的作用(海洋有較大的熱容量)。但是,還有很多未確定的因素會影響這個推算結果,例如: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預計、對氣候轉變的各種反饋過程和海洋吸熱的幅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