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類的生存環境麵臨的威脅(1)(1 / 3)

當前人類生存麵臨及其嚴重的挑戰,因為環境的日益破壞,我們麵臨著幾乎無法解決的各種難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

當前人類生存麵臨及其嚴重的挑戰,因為環境的日益破壞,我們麵臨著幾乎無法解決的十大難題,他們分別是:

1.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四氯化碳、一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麵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係統發生變化,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係列重大影響。

2.臭氧層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麵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麵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麵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製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遊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淨能力。

3.生物多樣性減少

50年後將有超過30%的物種滅絕。

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係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係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汙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係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任務。

4.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堿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汙染的一種表現形式。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麵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瘠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5.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裏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6.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麵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麵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幹旱、半幹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