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原因
那麼拉尼娜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係,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麵風的牽製。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麵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信風是指低氣中從熱帶地區刮向赤道地區的行風,在北半球被稱為“東北信風”,南半球被稱為“東南信風”,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這恒定的偏東風航行到東南亞開展商務活動。因此,信風又名貿易風。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麵風的牽製。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麵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
2.影響和危害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歐亞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2008年1月10日以來,中國南方出現了四次曆史罕見的大範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預測,這次拉尼娜事件會持續到2008年夏季前,將會給中國帶來春夏季幹旱及森林火險等級偏高、北方地區沙塵暴天氣偏多、夏季出現區域性洪澇幾率增加等氣象災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小女孩”的意思,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表現為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現象的征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中國也出現了很嚴重的低溫雨雪異常天氣。國家氣候中心綜合分析了這些年份的氣候變化後認為,這個調皮的“小女孩”將對今年春、夏氣候產生以下幾個方麵的影響:
(1)對農業的影響
預計2008年華南地區(兩廣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種期天氣,華南南部較常年同期偏差;華南北部較常年同期偏好,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溫陰雨天氣,對早稻播種影響不大,江南地區春播氣候條件偏差。
(2)對天氣的影響
預計2008年春季,中國北方沙塵多發區沙塵天氣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少,但與2007年同期相比將有明顯增加;出現強沙塵暴的可能性較大。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沙塵天氣日數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3)對各種災害的影響
2008年春中國東部地區以少雨幹旱為主,東部大部地區可能出現春旱,其中吉林和遼寧大部、內蒙古東部、華北南部、黃淮、粵桂北部春旱可能較為嚴重,須加強抗旱工作;夏季,全國少雨範圍比多雨範圍大,整體形勢旱重於澇,長江下遊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現高溫幹旱。此外,春季黑龍江北部、吉遼大部、湘贛南部、粵桂北部氣溫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區森林火險等級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