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麵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麵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向暖水期轉換。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爾尼諾帶來了自1997來最嚴重的幹旱,並使大約500萬人口麵臨饑荒的威脅;在西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抑製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陷入了幹旱並引起森林火災;東太平洋沿岸國家智利、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東部暴風雨和雪成災。智利全國13個大區有9個遭受水災,災民超過5.1萬。在阿根廷和智利邊境地區,安第斯山區積雪最深達4米,公路被阻,人員被圍。在厄瓜多爾沿海地區,更是山洪暴發,通訊中斷,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引起這一海洋生物災難的是秘魯寒流北部海區的一股自西向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厄爾尼諾暖流,它一般勢力較弱,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強,在受南美大陸的阻擋之後,就會掉頭流向南方秘魯寒流所在的地區,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上升3℃~6℃。原來生活在這一海區的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由於不適應這種溫暖的環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魚類作食物的海鳥、海獸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繼餓死或另遷它處。災難最嚴重的幾天,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海麵和灘地上到處是魚類、海鳥及其他海洋動物的屍骸。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產生硫化氫,致使海水變色,臭氣熏天,使泊港艦船的水下船殼變黑,並隨著霧氣或吹向大陸的海風潑向港口附近的建築物和汽車,在它們表麵也塗上了一層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過一樣。當地人便把這件厄爾尼諾的“塗鴉”之作稱為“卡亞俄漆匠”。雖然厄爾尼諾現象帶來了災難但是它帶來充沛的雨水使150多萬隻火烈鳥又回到湖邊。
六、“聖女”——拉尼娜現象是怎麼回事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a”——“小女孩,聖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克環流,當沃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厄爾尼諾現象;但當沃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2011年拉尼娜現象在赤道太平洋海域開始加強。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著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拉尼娜現象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特別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出現“南旱北澇”現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幹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