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滿目滄瘡的星球(5)(3 / 3)

敦煌市麵積3.12萬平方公裏,隻有4.5%屬於綠洲,其他均為戈壁和沙漠。而今,綠洲繼續縮小,沙漠戈壁麵積不斷增大。

五、“聖嬰”——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

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麵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赤道逆流,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麵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這一現象本質上由海洋動力學驅動,與之相應的大氣變化是由海表麵溫度確定的(反過來大氣的變化會加強海洋溫度分布型),而海表麵溫度分布是由海洋動力學決定的,因而用上麵的簡化模型表示的厄爾尼諾現象本質上是可預報的。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曆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厄爾尼諾現象泛指赤道附近的東部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上升引起的氣候異常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不是孤立的現象,它是熱帶海洋洋流與大氣互作用的產物。

一般情況下之後會發生拉尼娜現象。

1.形成原因

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幹旱,幹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南赤道暖流向西移動,此時,東南信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麵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麵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海溫的異常增高,導致海洋上空大氣層氣溫升高,破壞了大氣環流原來正常的熱量、水汽等分布的動態平衡。這一變化往往伴隨著出現全球範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降雨量會大大增加,造成洪澇災害,而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部地區則幹旱無雨。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以來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季節並不固定,持續時間短的為半年,長的一兩年。強度也不一樣,1982~1983年那次較強,持續時間長達兩年之久,使得災害頻發,造成大約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