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滿目滄瘡的星球(5)(2 / 3)

除此之外,幹旱氣候條件下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人口和灌溉用水量大增、水資源利用率不高、過度放牧等原因也是敦煌沙化加劇的重要原因。

3.人為禍患

半個世紀前,敦煌還有天然林219萬畝,濕地375萬畝,現在僅存天然林130萬畝,濕地120萬畝,僅西湖的胡楊林由48萬畝縮減至8萬畝。

沿著公路通往深處,沿途布滿白色鹽堿的幹涸湖底隨處可見。據剛剛測量完濕地麵積的報告可看出,西邊的植被大量死亡,沙漠在迅速挺進。

據西湖管理局最新的調查結果,西湖濕地麵積現有9.8萬公頃,2001年他們調查的數據是11.35萬公頃,濕地麵積嚴重退化。

和南泉一樣,1949年後的西湖濕地也一直是敦煌人的柴火、放牧來源和開礦處。2003年批準建立保護區之後,管理人員將近兩萬隻羊清理出了西湖濕地,挖鹽和芒硝的廠礦也被清理了出來。開礦對濕地的破壞不言而喻,紛飛的芒硝粉對植被有更大的影響。

目前,西湖濕地內的生態已經剔除了人為因素。袁海峰說,西湖濕地在近代屬於疏勒河的終端湖,也是河西走廊的最低地,海拔隻有900米左右,地下潛流會在此處露出來。西湖濕地的退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整個河西走廊水位的下降。在相隔不遠的農區,水位每年下降30厘米左右。

西湖濕地的植被經曆了兩次大規模的退化和死亡。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由於60年代在瓜洲修建了雙塔水庫、70年代在敦煌修建了黨河水庫,地表水不再到達西湖,另外敦煌也大力開發農業,僅1975年到1978年間地下水位就下降了1.08米;另外一次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開荒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大麵積退化。

4.“重蹈樓蘭覆轍”並非危言

走進敦煌,綠洲日趨萎縮的現狀令人觸目驚心。這種狀況雖然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已采取措施遏製沙化進程,但治標不治本,沙化進程得到徹底遏製隻是個夢想。據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吳三雄局長介紹,水利專家預測:從現在起花大力氣進行防護治理,50年內隻能遏製敦煌繼續沙化,昔日水草豐美的景象卻不會得到恢複。

敦煌市環保局黨委張書記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引水問題,敦煌成為第二個樓蘭的說法並非危言聳聽。有識之士驚呼:“沙進人退”趨勢如不得到遏製,綠洲失守,敦煌將重蹈樓蘭和羅布泊的覆轍,不僅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月牙泉將不複存在,酒泉市也將唇亡齒寒,河西走廊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生態質量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其實,對於敦煌保護,溫家寶總理曾先後五次作出批示,其中提出十六字方針:高度重視,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在今年兩會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溫家寶指出:“決不讓敦煌成為第二個樓蘭。”

但嚴峻的現實是,自1994年以來,僅黨河灌區外圍沙化麵積就增加了20萬畝,特別是庫姆塔格沙漠推進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向前推進3到4米。

事實上,河西走廊生態極為脆弱,一旦破壞嚴重即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

人類活動加劇了自然環境的惡化。樓蘭已經消失在茫茫羅布泊,樓蘭之東即為今日聖地敦煌,它還能在庫姆塔格沙漠的包圍下存在多久?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會不會完全消失在沙海中?

從2009年11月開始,時代周報記者從敦煌綠洲的屏障南泉和西湖濕地、尋找敦煌綠洲的水、保護莫高窟、庫姆塔格沙漠的擴大等方麵入手,對敦煌生態展開了實地調查。

時代周報11月30日報道雖然庫姆塔格沙漠隻是中國第六大沙漠,但它每年3至4米的東進速度也足以讓敦煌綠洲徹底消失,變做第二個樓蘭。

敦煌擁有4塊濕地,其中西湖和南泉濕地麵積最大,位置也處在庫姆塔格沙漠東進的最前沿,是阻止沙漠東進的唯一屏障。不論是從衛星圖像還是記者的實地調查,都能清楚看到庫姆塔格沙漠的主幹已從敦煌綠洲東邊和南邊對綠洲形成包圍之勢,隻待這兩塊濕地幹涸後,迅速將整個綠洲吞噬。而它的一部分末梢早就深入到敦煌深處,鳴沙山群即是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