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城鎮環保產業
改革現行城市汙水處理體製,實現汙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的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汙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引入競爭機製,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建立多元化投資建設、企業化運營管理、社會共同負擔費用、政府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積極探索城鎮給排水建設和運營一體化的管理體製。逐步使政府從直接管理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中解脫出來,讓汙水處理真正走向市場。
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當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國家應製定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在投資、信貸、稅收等方麵給予優惠;鼓勵一部分產品過剩的企業轉向環保產品生產和服務;組建環保產業集團,盡快形成產業規模;抓緊培育環保市場,把原來政府管理的環保服務事業推向市場。同時,要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等急需的重點水處理技術攻關;加速汙染防治和生態工程成套設備的國產化,改變我國環保產業落後的現狀,以適應我國汙染防治的需要。
三、綠色母親的奉獻——人與森林
自古以來,人與森林就有著最為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搖籃、人類從猿到人,在到文明的產生都與森林密切相關。森林是大自然的“調度師”,它調節著自然界中空氣和水的循環,影響著氣候的變化,保護著土壤不受風雨的侵犯,減輕環境汙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氧氣發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頃楊、柳、槐等闊葉林一天可產生100噸氧氣。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樹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6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出49公斤氧氣,足可供65個成年人呼吸用。
北京大學的科學家最近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森林植被增長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論文,在美國引起震動。此後不久,在波恩舉行的《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大會上,森林問題再次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新世紀第一年發生的這兩件事情,既讓我們為森林的命運感到欣喜,又讓我們深感憂慮。欣喜的是,人類對森林作用的認識終於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共識,並且這種共識正在步步深化。憂慮的是,最近100年來,人類對森林的破壞達到了十分驚人的程度,全球森林麵積已從文明初期的76億公頃銳減到現在的34.4億公頃,並且還在繼續減少。
正是由於全球一半的森林從陸地上消失,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才出現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難以對付的生態危機,演出了一幕幕刻骨銘心的悲劇:由於森林減少,森林調解溫室氣體的功能大大減弱。過去10年由於地球氣候變暖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252億美元,相當於前40年的總和;由於森林減少,全球沙漠化土地已擴展到3600萬平方公裏,地球1/4的土地基本喪失了生存條件;由於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全球地力衰退的耕地達到29.9億公頃,占陸地總麵積的1/4;由於森林減少,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被稱為“人類未來遺產”的生物多樣性麵臨巨大威脅……一部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史。曆史經驗反複證明,森林興則文明興,森林敗則文明敗,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在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複。古巴比倫、美索布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地區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砍光,但他們卻想象不到,這些地區卻因此成為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積聚和儲存水分的中心。慘痛的教訓提醒我們,如果不善待森林,加快生態治理和植被建設步伐,曆史悲劇難免不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