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曾經的美麗家園(3)(2 / 3)

(1)控製新問題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在確定經濟發展速度、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資源開發計劃、區域開發計劃,以及製定經濟技術政策,進行重大經濟決策時,應當對實施這些決策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做出科學評價,評價的結論作為各級決策的依據。在決策中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因素,統籌兼顧,使發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係,設置專門的評價審議機構,並使這一製度法製化,逐步建立起依法決策的運行機製。

區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考慮水資源保護。限製缺水地區發展耗水型產業,調整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嚴格控製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汙染的建設項目。應重點調整北方缺水地區的產業結構,防止水資源短缺問題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考慮為生態用水留有餘地,防止因過度開發導致下遊地區河湖萎縮、土地沙化、生態退化。在水源地區,引導和組織水源地生態經濟體係建設,避免水源地區經濟發展導致下遊城市水源汙染。

(2)堅持開源節流

大力開展節水活動,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水消耗。有組織地推行節水、高效的農灌技術;完善科學的農業用水管理措施,盡快改變農業生產大量耗水的局麵。製定單位產品用水定額和水重複利用率考核指標,建立工業用水考核製度;明確規定冷卻水及工藝用水等工業廢水必須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發展水的閉路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量。

在開展節約用水,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同時,全麵加強水汙染防治,特別是重點流域的水汙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點在城市,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治理,要走集中與分散治理相結合和廢水資源化路子。因地製宜地建設汙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汙水要用於工業冷卻水、城市景觀和園林綠地用水等。

(3)完善資源體係

國家有關部門應抓緊組織開展資源定價研究,有計劃地對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和國家稀缺資源製定分類指導的價格政策,盡快改變“資源無價”,資源產品低價的不合理狀況,使水資源價格體現資源價值、資源利用和汙染防治費用。同時,積極推進水資源資產化管理進程,加強資源核算體係的研究,為逐步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創造條件。

(4)完善環境政策

抓緊製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強化市場經濟體製下的環境經濟手段。盡快提高排汙費標準,使之高於汙染治理成本;製定水汙染防治相關政策,建立資源更新的補償機製;全麵實現“汙染者付費”的原則,在用水收費中,普遍增加汙水處理費,作為城市汙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環境保護作為“市場失效”的領域,特別是環境科技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國家應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同時,鼓勵和推動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化。

積極建立環境稅收製度。擴大資源稅的征收範圍,對地下水等稀缺資源征收資源稅;對新建汙染項目征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控製結構型汙染;對現行排汙費與費改稅進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汙染附加稅;對從事城市汙水處理的企業實行零稅率;對生產再生資源和利用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應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

(5)推行清潔生產

工業部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工業布局,推動資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推行以清潔原料、清潔生產過程和清潔產品為主要內容的清潔生產。要把清潔生產當做在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導下的一次工業企業的全麵改造,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通過加強環境管理審計,建立科學的管理體製,促進我國工業向新的技術基礎轉移,以集約方式提高質量,降低消耗,增加經濟效益。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我國資源節約型生態工業生產體係。

(6)加強農村防治

農村要推行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農業生產體係。全麵推廣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合理配置的“大農業”生產模式,注重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麵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把現代化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精華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開發生物農藥技術,推廣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生物技術替代農藥。我國已有2000多個生態農業試點,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把推行生態農業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全國廣大農村普遍展開。逐步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汙染型鄉鎮工業轉移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縣、鄉兩級政府要製定生態農業建設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強技術推廣,有計劃地在全國鄉、村培養一批技術骨幹,指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