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差”的海河基本上就是“死河”;水質“較差”的遼河、淮河、黃河和鬆花江是“病河”,有的甚至已“病入膏肓”,而海河、遼河和淮河根本就沒有I類水;水質“較好”的長江和珠江,其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絕對是“今不如昔”了。
長江
長江流域大部分城市與地區的淡水資源供給已受到水質惡化和水域生態係統破壞的威脅,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可利用水源的進一步減少和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長江流域的汙水排放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27億立方米增加到150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汙水排放量的40%左右。城市汙水處理率低,大量未經處理的汙水排入各種水體,引起長江流域水環境不同程度的汙染。有一份環評報告顯示:1999年長江省於Ⅲ類水標準河長占總評價河長20.18%,而2000年長江省於Ⅲ類水標準河長已達到26%,比1999年增加約5%。
珠江
廣州市每天排出200多噸生活汙水,90%以上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珠江。隨著經濟和人口的發展,用水量和排水量急劇上升,廢汙水及汙染物數量不斷增加。1993年排入珠江的廢汙水達48.8億噸,且以每年10%的速率遞增。生活汙水是珠江下遊河段汙染的罪魁,上中遊地區則以工業汙染為主。汙染導致河流水質日益惡化。1997年枯、豐水期劣於三類水的河長分別占評價河長的24.7%和29.1%。
鬆花江
鬆花江北源嫩江,南源第二鬆花江,流域麵積55.68萬平方千米,多年地表徑流量73.47億立方米,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和商品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然而,隨著人口的日益增長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嫩江、第二鬆花江、鬆花江幹流的水質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主要超標汙染項目是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及溶解氧,其原因是由於城鎮廢汙水的排放以及流域的內缺水較嚴重。
黃河
“苦水”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隻能飲用苦水。水汙染主要是氮、磷指標超標,黃河流域廢汙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黃河幹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Ⅴ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黃河上遊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而中下遊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於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汙河”。
3.水環境汙染來源
水中的汙染物通常可分為三大類,即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學性汙染物。生物性汙染物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到目前為止,有關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研究較多,且已有較好的滅活方法。但對致病病毒的研究尚不夠充分,也沒有公認的病毒滅活要求標準。物理性汙染物包括懸浮物、熱汙染和放射性汙染。其中放射性汙染危害最大,但一般存在於局部地區。化學性汙染物包括有機和無機化合物。隨著痕量分析技術的發展,至今從源水中檢出的化學性汙染物已達2500種以上。
水汙染物有多種來源,主要分為自然產生的和人為產生的兩種。
自然產生的汙染,如森林落葉落花,暴雨衝刷造成的汙泥流入,火山噴發的熔岩和火山灰,礦泉帶來的可溶性礦物質,溫泉造成的溫度變化等,如果是短期的,會造成水生生物死亡,但過後水體會逐漸恢複原來的狀態,如火山噴發;如果是長期的,生態係統會變化而適應這種狀態,如黃河長期被泥土汙染,水變成黃色,不耐汙的魚類會消失,而耐汙的魚類如鯉魚會逐漸適應這種環境,生長出黃河金色大鯉魚。
人為產生的汙染要複雜得多,其中工業由於采礦和生產製造,排出含有毒的重金屬或難分解的化學物質,農業使用的農藥和化肥,這些物質流入水體都會迅速殺死所有水生生物,並且使水體無法恢複正常狀態。如果濃度低,也會逐漸在生物體內積累,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如日本發生的水俁病事件,就是工業排出的低濃度汞,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轉化成可溶性甲基汞,逐漸在水蟲體內積累,魚吃水蟲後甲基汞在魚體內逐漸積累,人吃魚後在人體內積累,積累到一定濃度,人就開始發病,而且無法治愈。DDT農藥也是先在魚體內積累,水鳥吃了魚後也在體內積累,即使還不到發病濃度,但鳥產下的蛋變成軟殼,無法孵化。據說美國國鳥白頭海雕瀕臨滅絕的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