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容量不相適應,也是造成水環境汙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確定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地區生產力布局時,往往忽視區域環境容量。我國主要江河出現的嚴重流域性水汙染,在很大程度上與流域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關係。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開始,利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紙、製革、火電、食品等小型工業,汙染物排放量超過了淮河的承載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質急劇惡化;由於缺乏科學認證和科學管理,一些缺水地區盲目發展高耗水型工業,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資源豐富的地區發展單一的資源型產業,不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業,產業結構雷同,形成嚴重的結構型汙染。
自然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環境問題的惡化,增加了水汙染防治的難度。如今,由於氣候變化引起全球溫度、濕度、降水量的分布變化,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災害頻發。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也明顯變暖,華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溫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氣溫上升,地表徑流減少,蒸發量增大,發生旱災的機會增多。1997年我國北方地區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降水量異常偏少,溫度偏高,海河水資源量隻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黃河水資源量為多年平均量的61%。由於河道徑流減少,水體自淨能力下降,加劇了水環境惡化。1998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長江中下遊、嫩江、鬆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導致特大洪水災害的發生。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懸殊,水資源分布與人口、經濟和社會發展布局極不協調。北方黃河、淮河、海河、鬆遼河以及內陸河5個流域,總人口占全國的47%左右,耕地麵積占65%以上,GDP占全國的45%以上,而水資源卻隻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占有量僅為南方地區的1/3。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水環境問題突出的重要方麵。
2.我國七大水係汙染現狀
中國擁有50000多條流域麵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絕大多數已經遭受到程度不同的水汙染侵害,包括長江在內的七大水係無一幸免。
據國家環保總局數據顯示,七大水係劣V類水所占比例為27.9%,比2003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水汙染得到了有效控製,七大水係I-V類水質類別比例分別為4.6%,20.9%,16.3%,21.6%,8.7%。
水資源匱乏的北方河流比水資源豐沛的南方河流汙染嚴重,七大水係按水汙染嚴重程度排序,劣V類水質比例最高者為海河的56.7%,其後是遼河的37.9%、淮河的32.6%、黃河的29.5%、鬆花江的24.4%、長江的9.6%和珠江的6.1%。
七大水係低於III類標準的水所占比例竟高達58.2%,實在是觸目驚心,因為IV類水處理之後既不能作為安全的飲用水,也不能作為漁業水域和遊泳區用水,V類水基本上喪失了功能,劣V類水屬於毫無用處的臭水,若將七大水係就這一比例進行一番比較的話——淮河的80.2%、鬆花江的78.1%、海河的74.6%、遼河的67.6%、黃河的63.6%、長江的27.9%和珠江的21.2%——就會沉痛地感受到水汙染形勢的嚴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