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曾經的美麗家園(2)(1 /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1年發起“人與生物圈計劃”,這是一項著重對人和環境關係進行生態學研究的多學科綜合研究計劃。生物圈保護區是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40多個國家加入生物圈保護網絡,中國已有31個。

“生物多樣性本身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有數據統計顯示,有機農業、林業的發展速度比普通的農業、林業更快一些,在2013年將達到600億美元的規模。我們預料生物圈得到保護的話,每年能夠產生2000億至5000億美元的產值。”漢斯道維勒表示,“如果我們不采取措施保護生物圈,全球GDP每年都要減少20%左右。”

我們目前已經知道大約有200萬種生物,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種就構成了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有人問根據對自然界的研究可以推斷造物主的工作有何特點,據說英國科學家約翰·波頓·桑德森·霍爾丹回答:“過於喜愛甲蟲。”因為甲蟲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群。美國史密森學會的特裏·歐文推斷,多數未知的甲蟲種類可能生存於我們無法靠近的30米高的熱帶森林樹冠層。

20世紀後葉生命科學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位子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很多科學家認為在未來的自然科學中生物科學將成為帶頭學科,甚至預言本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也越來越多,例如,在美國近年統計48萬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從事生命科學的占51%。在生物科學諸多的分支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前生物科學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學界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據可靠的數據說明,每天約有100多種生物在地球上滅絕,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以前就消亡了,這對人類無疑是一種悲哀和災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河流與人類的文明

人類的各大文明幾乎都是起源於各大河流:古巴比倫起源於底格裏斯河及幼發拉底河;古中國起源於黃河;古印度起源於印度河及恒河;古埃及起源於尼羅河。

自古以來人們都將河流作為自身賴以生存的一種資源,甚至有甚者每年供奉祈求河神保佑今年太平。可見河流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水的健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類的健康。然而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如今的各大河流都不像以前那麼清澈,歲月的印記在河流的發展中烙下了深深汙濁的印記。

1.水環境汙染現狀因素

我國水環境麵臨著水體汙染、水資源短缺和洪澇災害等多方麵壓力。水體汙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破壞促使洪澇災害頻發。

中國水體汙染相當嚴重,部分城市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在46個重點城市中,有45.6%的城市水質較差,而農村的飲用水安全則更令人擔憂,其衛生合格率僅為62.1%。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約有3.6億人喝不上幹淨水,因此保障中國百姓喝上幹淨水的問題成為了水汙染防治工作中的第一要務。

據1999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七大水係、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區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河流以有機汙染為主,主要汙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揮發酚等;湖泊以富營養化為特征,主要汙染指標為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重金屬。這些因素構成了水環境問題影響範圍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等特征。我國水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主要是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一些企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工業發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僅單位產值汙水排放量大,而且萬元產值用水量各省區間差距懸殊。1998年全國平均萬元GDP用水683立方米以上。其中,北京161立方米,天津201立方米,上海300立方米。但是,黑龍江、內蒙古、江西、廣西、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大多在1000立方米以上。寧夏、新疆為4000立方米左右。北京1立方米灌溉用水可以生產2千克糧食,而寧夏才生產不到1千克。同時,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企業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企業技術改造往往以擴大再生產為目的,生產工藝落後,更新換代速度慢。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增長方式的日趨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逐步走上科學化管理軌道。但是,這種轉變需要一個較長的曆史過程。水環境問題嚴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導向的偏差。長期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重經濟增長速度、主要產品產量、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等指標,沒有把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納入經濟核算體係。迄今為止,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作為“非生產性福利事業”。城市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由政府包攬,使政府不堪重負,以至於拿不出錢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建成汙染處理設施也因經費來源問題沒解決而難以正常運轉。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一些經濟發展政策有悖於環境保護。我國一度“遍地開花”的“十五”小企業,布局分散,規模不經濟,生產工藝落後,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