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青白瓷嶄露頭角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景德鎮自漢代起開始生產陶器,唐代已生產瓷器。清·藍浦的《景德鎮陶錄》說:“陶窯,唐初器也,土惟白壤,體稍薄,色素潤。鎮鍾秀裏人陶氏所燒造。”《邑誌》雲:“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又雲:“霍窯,瓷色亦素,土土善賦,質薄,佳者瑩縝如玉,為東山裏人霍仲初所作,當時呼為霍器。”《邑誌》又載:“唐武德四年,詔新平民霍仲。初等,製器進禦。”可惜的是,陶窯、霍窯遺址至今仍未發現。唐代時,景德鎮屬饒州叫新平縣,又名昌南,宋初名浮梁縣。宋真宗趙恒景德年間(1004~1007)“置鎮,始遣官製瓷貢京師,應官府之需,命陶工書建年‘景德’於器”。即在宋代景德年以前,該窯稱饒州窯,以後才有人稱它為景德鎮窯。
宋代景德鎮窯瓷業最重要的產品是青白瓷。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顯白,白中泛青,獨具一格。人們又習慣稱它為“影青瓷”。在江西景德鎮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宋墓中都出土了這種青白瓷,表明當時它的產量大,器物種類也多,深受人們歡迎,而且還遠銷東亞、東南亞及阿拉伯和非洲。周仁等古陶瓷專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對景德鎮的曆代瓷器及其宋代建陽窯的結晶釉碗工藝進行深入研究。通過他們的工作,人們對景德鎮的青白瓷有了較清楚的認識。
黑釉瓷和結晶釉
在已發現的宋代瓷窯中,有三分之一的瓷窯燒造黑瓷。特別是其中一種黑釉碗盞,產量特別大,這與宋代盛行的“鬥茶”風氣有關。“鬥茶”使飲茶者染上一種超出止渴作用的典雅風尚。黑釉就其釉色來說,並不雅觀,但是經製瓷工匠的特殊加工後,釉麵上燒出了豐富多彩的點綴,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從而深受歡迎,風行眾多地區。黑釉的裝飾大體有以下幾種:
兔毫盞,碗身裏外的黑釉上都有細長的條狀白紋,細長的程度很像兔毛一樣,並閃爍著銀光色,所以叫“兔毛斑”、“玉毫”、“鷓鴣斑紋”。其產品以福建的建陽窯最著名。
油滴釉,黑釉麵上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大、小斑點,形似油滴,又很像黑夜天空上的繁星,大小不一,大的約可達數毫米,小的隻有針尖大小,我國叫它為“油滴斑”、“鷓鴣斑”,日本人也極喜愛它,稱它為“天目釉”。其產品在南北許多窯都曾有過生產,也以福建建陽窯最典型。
以上兩種釉在現代陶瓷學中根據其生成機理,稱為“結晶釉”。這兩種瓷品是建陽窯的高檔產品,極難燒製,出土及傳世的極為罕見。
宋代黑釉剔花瓷瓶
玳瑁釉,以黑、黃等色彩交織混合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調,宋代稱這種瓷為玳瑁盞。這種釉應屬於以黑釉為基調的花釉中的一種。它色調滋潤,在當時以江西吉安永和窯的產品最著稱。
剪紙漏花,是把當時民間的剪紙花式移植到黑釉茶盞而創造出來的黑底白花的瓷器裝飾新手法。產地主要在南宋時期的江西吉安永和窯。
黑釉剔花,是在胎坯上著以黑釉料(燒成前),再剔刻流暢的線條或圖案,露出內部白色胎體,以裝飾黑釉瓷。這一手法在當時南北方的瓷窯都使用,風格因地而異產品以山西雁北地區的最傑出。
以上兩種裝飾顯然都是對北方磁州窯鐵鏽剔花裝飾的繼承和發揚。
黑釉印花,其裝飾手段最早出現在定窯,以後許多窯都學習掌握了這種技法,其中山西部分地區製瓷工匠吸取了定窯的裝飾藝術的長處,又保留了本地區工藝特色而發展的黑釉印花瓷器最引人注目。
總之,上述黑釉技藝及其裝飾手段使黑釉瓷在宋代風行一時。各地的黑釉瓷雖然裝飾手法不同,但是它們在燒製工藝和形成機理有許多共同之處,人們對此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各種不同品種的黑釉都含有較高量的鐵的氧化物,這些氧化鐵無疑是黑釉的主要呈色劑。此外黑釉中還含有少量的MnO、CuO、Cr2O3等著色劑,雖然含量很低,但對色調變化有一定的影響。這些黑釉已基本上由石灰釉轉變為石灰堿釉;即在石灰中摻入了雜木灰,釉層厚度也;顯著增加,由早期的0.1~0.2毫米增至後來的1毫米左右。釉色也由早期的深綠褐色或黑棕色逐漸變為烏黑色,光澤也有較大的改進。
宋代燒造黑釉瓷器最負盛名的窯是福建的建陽窯和江西的吉州窯乙建陽窯燒造的“油滴”、“兔毫”黑釉瓷為眾多文人所津津樂道。例如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送南屏謙師”寫道:“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反映了建陽窯黑釉兔毛盞的盛譽。南宋時,福建泉州成為對外貿易的中心之一,建陽窯的黑釉瓷作為深受歡迎的商品,由此遠銷日本、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