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名窯林立的宋代瓷藝(2 / 3)

磁州窯的剔(刻)劃裝飾是在青瓷刻劃技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通過剔、劃、填等技巧,使紋樣的局部與整體、紋飾與底色形成對比,更鮮明地反襯出紋樣的形象,取得立體的美感效果。這類瓷是磁州窯中的高檔品,其技藝後來為南宋時的建窯和吉州窯所繼承。紅綠彩是一種釉上彩,它是在施白化妝土的素白瓷器上,加彩繪後再經低溫燒烤而成。它是我國最早的釉上彩,為宋以後的五彩瓷繪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窯變黑釉宋代磁州窯的“鐵鏽”彩繪則是采用當地含鐵量較高的黃土為釉料,燒成後釉層一般呈黑褐色,但是由於施釉的厚薄、窯溫的高低及火焰的氣氛不同,還會產生赭褐、黑紅、黑藍、墨綠等多種色調,而且往往在同一爐窯內燒出多種色澤的瓷品,變化多端,耐人尋味。

磁州窯的製瓷工匠勇於探索,在工藝上廣采博收,在工藝和裝飾藝術上更是別具匠心,有許多創新,為後來彩瓷的發展提供很多經驗和借鑒。如果說白瓷的燒製成功在陶瓷工藝發展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磁州窯在白瓷裝飾上的探索為陶瓷工藝的發展開創了嶄新的境界。

鈞瓷的窯變風采

鈞窯在宋代文獻中未見記載。清雍正年間編成的《河南通誌》謂:“禹州瓷器出神(厚)山,山在州西六十裏。”根據眾多考古專家在20世紀60~70年代的相繼努力,終於明確了鈞窯在今河南禹縣,瓷窯遺址遍及縣內各地,已發現古窯址100多處。1974~1975年的發掘還證實在禹縣八卦洞的宋代古窯址就是宋代燒造宮廷用器的瓷窯。鈞窯的早期曆史尚不清楚,從發掘的資料來看,當地唐代的瓷窯已燒造出黑釉斑彩的壺和罐等。北宋是鈞窯的鼎盛時期,它燒製的鈞瓷部分成為專供宮廷使用的貢瓷(簡稱為官鈞),此外大部分產品供民間使用(簡稱為宋鈞)。金元時期,鈞窯除繼續生產傳統的鈞瓷外,還兼燒印花青瓷、白地黑花釉下彩及黑瓷,但在技術上已停滯不前。

傳統鈞瓷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釉是一種乳濁釉。由於釉內含有少量的銅,而銅又會處於不同的氧化態,因此燒出來的釉色豐富多彩,會有天青、天藍、藍灰、蔥綠、灰綠、黑綠、紅等多種色調,突破了純色釉的範圍。特別是它在瓷釉工藝中開創了以氧化銅為著色劑,而在還原氣氛中燒製成功了銅紅釉,為瓷釉著彩工藝開辟了新的境界;還有一種窯變彩釉,釉色紅紫相映,猶如蔚藍天空中出現一片紅色晚霞,構成了鈞窯顏色釉瓷耀眼多彩的特色。

鈞窯大部分產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為天青,較深的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這幾種釉都具有熒光一般的幽雅光澤,其色調非常美。經進一步研究還會發現,早期的宋鈞釉大都是均勻純粹的天青色,雖屬乳光釉,但無任何窯變現象。而官鈞釉則大多是典型的窯變釉,這類釉在天青色或紫紅色背景上密布著淡藍至藍白色的窯變流紋。對這種奇特的乳光現象、幽雅天藍的形成、窯變機理與釉的化學組成及其燒成條件之間的關係,古陶瓷專家已做了係統的科學研究。

龍泉青瓷的特色

龍泉窯在今浙江龍泉縣境內,因地而得名。由於當地具備有瓷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又因為浙江(越地)有著曆史悠久的陶瓷生產的技術傳統,於是在北宋初年,在越窯、婺窯、甌窯的影響下,龍泉窯興起,主要生產青瓷。趙宋南渡以後,在國內外市場的刺激下,龍泉窯在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先後燒製出代表龍泉窯特色的粉青和梅子青釉瓷器,釉色蔥翠如青梅,它被人譽之為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考古專家對龍泉古窯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瓷片,按其胎色可分為白胎、黑胎兩類,以白胎為主,約占90%以上。所以白胎青瓷為龍泉青瓷的主流,黑胎青瓷則是仿南宋官窯的產品。從出土的遺物可看到,當時的器物及其造型是多種多樣的,有各類盆、碟、碗、盞、壺等日用品,也有如水盂、水注、筆筒、筆架等文房用品,還有佛像、香爐等供祭奉用品和工藝品。

從20世紀50年代起,古陶瓷專家對當年的龍泉青瓷進行了係統的科學考察,對當年的龍泉青瓷,從原料到燒成工藝,從裝飾到釉的特色取得了基本了解。龍泉窯製瓷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瓷石、原生硬質黏土以及紫金土。瓷石由石英、絹雲母和高嶺石等礦物組成;原生硬質黏土由石英和高嶺石等礦物組成;紫金土是一些含鐵特別高(3%~5%)的黏土,係由長石、石英、含鐵雲母及赭土組成。用上述原料燒製成的胎屬於石英-高嶺-雲母質瓷器,與景德鎮瓷器在礦物組成上屬於同一類型。

南宋龍泉窯的開片瓷

生產黑釉青瓷,特別是具有“開片”裝飾的黑胎青瓷是龍泉窯的創舉。黑胎由於其胎色黑灰如鐵,又被稱為“鐵骨”胎,這是有意在坯料中加入紫金土的結果。開片是由於胎與釉的熱膨脹係數相差較大,導致在燒成後開窯時的冷卻過程中,釉表麵出現許多裂痕而形成。這本來是工藝中的一種缺陷,然而窯工們在開窯後,將草木灰抹入裂紋填平,致使釉麵出現黑色碎冰裂紋,於是變病態為美,別有風味。窯工們的這一發現後來卻成為釉麵的一種獨特的裝飾,也稱為“百圾碎”、“蟹爪紋”,深受人們喜愛。具有這種裝飾的瓷器便專稱為“碎器”,成為龍泉窯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