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白術中的藥金與藥銀
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煉丹家們企圖轉變銅、鉛、錫、汞為黃金、白銀的嚐試,當然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失敗,但他們到底製取到了一係列黃色和銀白色的金屬,他們稱之為“藥金”、“藥銀”(當然,藥金、藥銀並非都是合金,有些則是一些化合物的粉末,尤其是在黃白術發展的早期階段),而對古代合金化學做出了貢獻。遺憾的是那些變煉方法曆來屬於“絕密”,僅師徒間以口訣相傳,對外則使“無神仙之骨者終不得見此道”。其保密程度似乎較諸神丹大藥的配方尤甚,所以現在我們從丹經中已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點化要訣”,或者已經很難讀懂它們。因此,其絕大部分成就隨著煉丹術的衰亡而泯滅了,至今能理解並可模擬變煉而成功者已寥寥無幾。當然,這種情況,其部分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它們並沒有什麼實用價值,而不像丹藥那樣,在醫療疾病方麵找到了它們合理的位置,於是被綿延不絕地繼承了下來。
現存道教大叢書《正統道藏》及一些古代筆記小說中提及的藥金、藥銀名目很多,但係統闡述、解釋的則極少。唐代道士張九垓在其《金石靈砂論》中曾較係統地提到:“上金有老聃流星金、黃帝婁頂金、馬君紅金、陰君馬蹄金、狐剛子河車金、安期先生赤黃金、金婁(樓)先生還丹金、劉安馬蹄金、茅君紫鉛金、東園公上田青龍金、李少君黃泥金、範蠡紫丹金、徐君點化金,皆神仙藥化,與大造爭光。”但對其點化藥劑、煉製方法隻字未提,從名稱上也難以猜度,而且這些名稱都有很大傳聞的色彩,未必確有其物,大部分也不見於其他丹經,所以參考價值不大。介紹較係統完整,表述也較明白翔實的惟見於宋人輯纂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摘自《本草金石論》的一段文字。謂:
雄黃金、雌黃金、曾青金、硫磺金、土中金、生鐵金、榆石金、砂子金、土碌(綠)砂子僉、金母砂子金、白錫金、黑鉛金、朱砂金、熟鐵金、生銅金。已(以)上十五件。唯隻有還丹金、水中金、瓜子金、青麩金、草砂金等五件是真金,餘外並是假。
這段文字也見於《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並注明引自《寶藏論》。按《寶藏論》為隋人蘇元明(青霞子)所撰。那麼《本草金石論》可能即《寶藏論》的別名。《政和本草》中還自《寶藏論》中摘錄了另一段關於藥銀的總結性文字。
夫銀有一十七件:真水銀銀、白錫銀、曾青銀、土碌(綠)銀、丹陽銀、生鐵銀、生銅銀、硫磺銀、砒霜銀、雄黃銀、雌黃銀、俞石銀。唯有至藥銀、山澤銀、草砂銀、母砂銀、黑鉛銀五件是真,外餘則假。銀坑內石縫間有生銀進出如布線,土人曰老龍須,是生銀也。
可見,中國黃白術自西漢初年肇興以後迄隋代初年,已有了長足進展,藥金、藥銀的品種已經相當繁多,點化技術也日趨成熟。以上兩段文字為我們探討中國古代藥金、藥銀的金屬組成提供了重要線索。對於這些稱謂的解釋,我們可遵循這樣一些命名原則:其中一部分是以點化藥劑命名的,如雄黃金、雄黃銀、砒霜銀、土綠砂子金等;另一部分是以被點化的廉價金屬基體命名的,如黑鉛金、生鐵金、白錫金、俞石銀;個別還有一些俗稱,如丹陽金、丹陽銀。隋唐以後,黃白術又有了更大發展,當然有更多的藥金、藥銀新品種出現,舊的丹方、丹訣也會有改進。但從那以後的丹經中隻可查找到一些煉製的要訣,而這種命名原則和藥金、藥銀的稱謂卻不多見了。
如果據現存煉丹術典籍,對中國黃白術做一番係統的考證,並適當、合宜地配合一些模擬試驗,那麼仍不難看出,在它的實際內容中銅砷合金、銅鋅合金、各類汞齊、鉛錫合金的變煉成功及其科學價值是可以確信無疑的。通過這些藥金、藥銀,對中國黃白術的技藝與成就不僅可窺豹一斑,亦足見其大略。
黃白術中的銅砷合金
中國古代的銅砷合金是方士在試煉人造金銀的過程中發明的。這類合金若從顏色上來區分則有兩種,含砷在10%以下的呈金黃色,在10%以上的呈銀白色。前一種製造較易,出現較早。這類合金是以雄黃、雌黃或砒石(砒霜)等點化赤銅而成的,可包括所謂雄黃金、雌黃金、丹陽銀、砒霜銀等。
中國銅砷合金的試煉與煉丹術的活動可能幾乎是同時開始的,即在西漢初年。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主撰的《淮南子》中就有“淮南王餌丹陽之偽金”之說,按丹陽郡是當時產“善銅”的著名地區,所謂“丹陽之偽金”當是以丹陽所產之精銅經點化而成的黃色藥金。相傳西漢前期時有“三茅君”者以丹陽歲歉,曾點化丹陽銅以救饑人。按“三茅君”為兄弟三人,名茅盈(公元前145~?)、茅固、茅衷,都是“行點化黃白”的方士。《神仙傳》說:“三茅君之長兄大司命茅盈冶銅於句曲。”(句曲位於今江蘇西南,當時屬丹陽郡)從那以後,句曲山易名茅山,丹陽郡的煉丹術活動便經久不衰。東漢方士狐剛子在其所撰《五金粉圖訣》中著重討論的“三黃相入之道”就是指用雄雌黃和砒黃使五金轉化為藥金、藥銀的方術,他指出:“雄黃功能變鐵,雌黃功能變錫,砒黃功能變銅,硫磺功能變銀化汞……如穀作米,是天地中自然之道。”魏晉時丹陽又出現了葛玄、葛洪祖孫及許謐等煉丹大師。葛洪在其《抱樸子·內篇·黃白》中便明確記載了有用雄黃(As2S2)點銅為黃金的真秘。其後南朝齊梁時期的醫藥煉丹大師、丹陽郡秣陵人陶弘景也曾隱居茅山習學葛洪神仙道術,在他彙編的《名醫別錄》中已說及“雄黃得銅可作金”,他又補充說:“以銅為金亦出黃白術中。”以雄黃(或雌黃)點銅所成之金,當為含砷量少的銅砷合金,故呈黃色。後來由於點化技術提高或點化藥的改進(用砒石或砒霜),才進一步出現了點化砷白銅的技藝。在隋代開皇年間(581~600)方士蘇元明(又名蘇元朗,道號青霞子)所撰《寶藏論》中就製取砷黃銅(藥金)和砷白銅(藥銀)作了經驗總結。他說:
雄黃若以草伏住者,熟煉成汁,胎色不移,若將製諸藥成汁添得者,上可服食,中可點銅成金,下可變銀成金。
雌黃伏住火,胎色不移,韝熔成汁者點銀成金,點銅成銀。
砒霜若草伏住火,煙色不變移,熔成汁添得者,點銅成銀。若隻質枯折者不堪用。
這幾段文字中有很多煉丹家的術語,而且語言隱晦,又過於簡練,至今難以逐句解釋。其大略的意思是用草灰(常含較多的K2CO3)與雄黃、雌黃(As2S3)、砒霜(As2O3)一起加熱(即伏火),這時便可生成不易揮發的砷酸鉀,便可“韝熔成汁”(熔化)了。它若與銅末、木炭一起加熱熔化,便可生成黃色的或白色的銅砷合金,很像黃金和白銀。在《寶藏論》中還記載:當時假金有十五種,其中有雄黃金、雌黃金……假銀有十七種,其中有雄黃銀、雌黃銀、砒霜銀等。結合以上三段文字來分析,理當就是用這些含砷礦物點化銅而製成的。按蘇元明是隋代著名的煉丹家,也曾經學道於茅山,自己宣稱得司命大茅君真秘。可見,以含砷礦物點銅為金、銀的方術從西漢的三茅君到隋代的青霞子是一脈相承的。
我國從煉製砷黃銅進步到煉製砷白銅大約在東晉時期。根據我們的檢索,最早有關砷白銅的記載見於《神仙養生秘術》。現存該部煉丹術著作中有後人的注,謂係“太白山人傳,後趙黃門侍郎劉景文受,宋抱一子(即陳顯微)校正”,因此該書原稿至遲應寫於東晉鹹和二年至永和七年(327~351)之間的後趙時期。其有關砷白銅的文字如下。
其四,點白:硇砂四兩,雄黃四兩,雌黃四兩,硝石四兩,枯礬四兩,山澤四兩,青鹽四兩,各自製度。右為細末如粉,作匱,用樟柳根、鹽、酒、醋調和為一升。用坩堝一個,裝雲南銅四兩,入爐,用風匣扇,又瓦蓋,熔開。下硇砂二錢,攪勻,次下前藥二兩,山澤一兩,再損,混葺一處,住火。青如(應作“傾入”)滑池(應作“華池”)內冷定,成至寶也。任意細軟使用。
顯然,這段文字是經過抱一子增補修改了的,如“雲南銅”、“風匣”皆宋代以後才有的名稱和器物。但此要訣或許原出於後趙太白山人所述。據這段敘述是可能煉製出砷白銅的,其中的基本化學反應大約如下:
2As2S2(雄黃)+8KNO3(硝石)+7O2=2As2O3+4K2SO4+8NO2
As2O3+3C(炭化的樟柳根)=2As+3CO
As+3Cu=Cu3As(砷白銅)
所得白色至寶中可能還含有少量銀,因文中的“山澤”常常是指銀(熟銀)或銀礦石(生銀)。
大約從南北朝以後,方士們已經意識到利用砒霜較“三黃”更易點化出白銅,這是砷白銅煉製史上的一項寶貴經驗和重大進步。用砒霜點化白銅的技術在唐肅宗乾元年間(758~760)金陵子著述的《龍虎還丹訣》中有極為翔實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這種技藝那時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在點化過程中,以前那些不必要的藥物已經被淘汰了。該丹經卷上中有“點丹陽方”,所謂“丹陽”就是“丹陽銀”,即當時煉丹術中對砷白銅的稱呼。其製法是先將砒黃、雌黃等加工製成升華的束絲狀砒霜(可能含有AsCL3),金陵子稱之為“臥爐霜”,再用它點化丹陽銅。原文如下:
取前件霜(臥爐霜),每二兩點一斤……丹陽(赤銅)可分作兩堝,每堝隻可著八兩……每一兩藥(As2O3)分為六九,每一度相續點三丸。待金汁如水(銅熔化成液),以物直刺到堝底,待入盡,以炭攪之,更鼓三二十下。又投藥,如此遍遍相似,即瀉入華池(醋)中,令散作珠子,急用柳枝攪,令碎,不作珠子亦得。又依前點三丸,亦投入池中。看色白未,若所點藥不須(疑為“慎”字之訛),將(被)火燒卻,其物即不白,更須重點一遍,以白為度。生藥點堝甚難,所投點大須在意,冷熱相衡,金汁進出堝,遍遍如此,折損殊多。其堝稍宜深作,若能使金汁如水,點者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