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戰場精英——特殊的彈藥(3)(2 / 3)

①防空導彈的結構

一般來說,防空導彈的基本組成主要包括戰鬥部,動力裝置,控製係統,彈體搜索、識別、跟蹤和指示係統以及傳動裝置等。

戰鬥部

目前,防空導彈使用的主要是殺傷戰鬥部(用爆炸碎片擊毀目標),也有少數備有小型核戰鬥部。

動力裝置

防空導彈大多數采用液體或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中,固體火箭發動機雖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其工作時間較短,且推力也不易調節。一般防空導彈常采用兩級動力裝置:加速器和續航發動機。

其中,加速器又名助推器,主要用於導彈的發射和加速,導彈獲得一定速度後,加速器就自動拋落,減輕導彈重量;一般來講,加速器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安置方式有兩種:串聯安裝,就是將加速器套接在彈身最後部,這樣阻力小、分離安全方便(不易與彈體發生碰撞);並聯安裝,即把加速器(或助推器)分為兩個或四個,對稱地安置於彈體周圍,這樣全彈長度短且結構緊湊,但阻力大,分離起來也比較複雜。

此外,第二級動力裝置為續航發動機,供導彈繼續飛行,完成全航程的飛行任務。

製導方式

地空導彈的製導方式種類很多,如波束導引、無線式指令遙控、末端自動導引、紅外尋的及雷達半主動尋的等。

彈體

一般來講,彈體主要包括彈身、彈翼及操縱穩定麵。

單發防空導彈摧毀目標的效率不是很高,往往需要多發防空導彈才能擊落一架入侵的飛機,因此,為了保衛城市或要地,通常需要建立一個由許多地空導彈發射點組成的防空體係。

目前,防空導彈仍在不斷改進。在提高其抗幹擾能力,改善低空作戰的性能,更多地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提高地麵發射的機動能力,實現一彈多用,並提高它的製導精度等方麵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可以說,防空導彈是現代地麵防空的主要武器。目前世界上已有美國等13個國家有自行研製的能力,而且,幾乎所有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防空導彈。當然,這之中有先進與落後之分,有些國家裝備的還隻是第一代防空導彈,有些則已經使用了第二代或者更為先進的防空武器係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防空導彈將日益朝著集探測、監視、跟蹤、識別、製導為一體,一彈兩用(對空、對地),能全方位對付多目標,組成精幹輕便、抗電子幹擾和反雷達能力強的高功能係統發展。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研製的“萊茵女兒”導彈是最早的防空導彈;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蘇聯、英國、瑞士等國先後研製和裝備了第一代防空導彈,這些導彈大多屬於高空、中遠程導彈。一般來講,這一代武器作戰性能較低,不能對付機動目標,抗幹擾能力也較差,地麵設備多,而且龐大笨重。

20世紀60年代中期,第二代防空導彈研發成功。一般來講,這一代導彈的地麵機動能力、低空作戰性能、抗幹擾能力、自動化程度、維護使用性能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並且能適應野戰防空的惡劣環境。此外,在技術上它也很有特點,如采用多種製導方式,無線電指令、激光、紅外、光電複合製導,大量采用固體微電子器件和複合材料,廣泛使用計算機和微處理機,普遍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改善了導彈氣動外形,實現了檢測自動化等。

另外,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又出現了第三代地空導彈。

可以說,這一代地空導彈進一步提高了其作戰性能,如美國的“愛國者”導彈係統,可同時引導8枚導彈攻擊8個目標。

總的來說,防空導彈的發展非常迅速,等到“二戰”結束後,已經前後發展了四代不同程度的防空導彈:

第一代為50年代末期研製的中高空、中遠程導彈。當時,由於噴氣式飛機和高空偵察機的大量使用,射高隻有10千米的高炮已經顯得無能為力,這種導彈也因此風靡一時。

當防空導彈對在中高空飛行的飛機形成威脅之後,這些飛機便開始改變戰術,采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突破敵人防禦)來對目標進行攻擊。為了填補這個空檔,到20世紀60年代又發展了能對付中低空、中遠程和低空、近程空中目標的第二代防空導彈。此後,20世紀70代發展的第三代導彈則主要是對以前的導彈進行改進和提高,並形成了全空域防禦態勢,以低空、近程防空導彈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