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人類的共敵(1)(3 / 3)

在鼠疫的預防方麵,為應對1910年東北三省發生的鼠疫蔓延,清政府設立了“京師防疫事務局”,並在山海關設立檢驗所,進行海口檢疫,又在奉天設“萬國鼠疫研究會”,1911年又在哈爾濱建立“鼠疫研究所”,在這兩個機構中,中醫學家伍連德博士任研究會會長和研究所所長。伍連德在東北三省鼠情的控製上采取了控製交通、隔離疫區、火化屍體、建立醫院收治等有效的防治措施,使這場震驚中外的瘟疫很快得到控製。清政府為表彰伍連德博士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就撲滅鼠疫大流行的功績,授予他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被醫學界稱為“鼠疫鬥士”。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召開由中、英、美、法、德、俄、日、意等11個國家醫學專家參加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這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伍連德博士當選為大會主席。

鼠疫流行的預防,促進了我國疾病控製體係的建設。早在清同治六年,清政府就在海關實行了海港檢疫。民國十八年以後,又先後在上海、廣州設立海港檢疫管理處。鑒於民國六年綏遠、陝西兩省流行鼠疫,死亡達16000人,國民政府於民國八年成立中央防疫處,隸屬於內務部。後來民國政府衛生部成立,中央防疫處轉而隸屬於衛生部,中央防疫處主管全國衛生防疫事宜。對於傳染病的預防,早在民國五年,內務部即頒布《傳染病預防條例》,鼠疫被列入9種急性傳染病。民國十七年,又頒布了該條例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了鼠疫的消毒隔離日數為7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即將“預防為主”定為我國衛生工作方針之一,1951年製定了《傳染病管理條例草案》,在1956年召開了“全國鼠疫防治專業會議”,會議本身就體現了對預防鼠疫的重視。1989年2月21日,又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在上述幾個法規中,鼠疫都被列入甲類頭號法定傳染病。建國50多年來,鼠疫被控製的事實表明我國在預防傳染病方麵成就是卓越的。目前,我國人間鼠疫已被控製,但這並不能排除鼠疫對我們的威脅,其挑戰也將無休無止。我們決不應該放鬆警惕,要依靠先進的技術,以創新精神不斷提升鼠疫的防治水平。

19世紀最主要的瘟疫是霍亂,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之所以在那個世紀越出孟加拉國境遊遍全球,其實與同時代的工業革命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霍亂在孟加拉是曆史悠久的地方疾病,它有時也會走出家門,到印度其他地區或是鄰近國家扮演一次流行病的角色,但當19世紀幾件新鮮事物進入人們的生活以後,霍亂首次發現世界各地為它大開方便之門。這些新鮮事物就是:輪船、火車以及衛生條件惡劣、人們擠在一起謀生的新興的工業城市。

1817年,霍亂的第一次廣泛流行是從孟加拉的疾病流行區開始,向東通過船隻由東南亞傳播到東部的中國,向西由一支登陸的英國軍隊帶到阿拉伯,又從那裏滲透到西部的埃及,並經波斯傳播到敘利亞、安納托利亞以及裏海沿岸。第二次廣泛流行開始於1824年,這次流行不僅覆蓋了第一次流行時的大部分地區,而且還進一步深入傳播到俄羅斯。當時的俄羅斯正在進行一連串的戰爭,不間歇的調兵遣將給了霍亂弧菌很多搭乘順風車的機會,它從俄羅斯南方向西穿過歐洲大陸,直抵波羅的海。1831年霍亂已經乘船進入英國,然後於1832年越過大西洋席卷北美洲,在1833年傳入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地區。霍亂第三次大流行開始於1839年,當時霍亂伴隨著英國軍隊進入阿富汗,1840年進入中國,然後從中國又傳播到波斯和中亞地區,接著它輕車熟路地沿著原來的線路進入阿拉伯和歐洲,1848年越過大西洋流行於南北美洲。

在19世紀50年代,霍亂繼續肆虐,這是一次新的傳染病還是第三次流行的繼續,到現在還存在著爭論,但是,無論情況是什麼樣,到1854年,東西半球都已被這個來勢凶猛的瘟疫所淹沒。歐洲曆史最悠久的王朝——哈布斯堡王朝也就在這場大瘟疫以及同時代的社會大變動打擊之下,頹然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