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非洲高原篇(2)(3 / 3)

塔西利岩畫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狩獵時期(公元前8000~前6000年)。岩畫鑿刻在室外岩石上,畫麵上有長頸鹿、犀牛、象和鴕鳥等熱帶動物。

(2)牲畜飼養時期(公元前6000~前1200年)。岩畫繪製在洞穴裏的岩石上,用自然主義手法表現牛的神態和牧人的生活。此風格在塔西利岩畫中占很大的比重。

(3)牧人時期(約公元前1200年)。岩畫中的動物多為馬和牛,犀牛、長頸鹿等從岩畫中消失了。

(4)駱駝時期(約公元前50年開始)。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及其以後,撒哈拉的幹旱程度明顯地加劇,人畜難以生存。以駱駝為題材的岩畫揭示了此時撒哈拉的環境變遷。

5.提貝斯提高原

提貝斯提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是北非撒哈拉沙漠中部的熔岩高原,位於乍得西北部,極不適合生物生長。提貝斯提高原長480千米,寬280千米。有5座火山,海拔在3000米左右。有休眠活火山圖西德火山,死火山庫西山是最高峰,海拔3415米。提貝斯提高原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在夏季降雨,多呈暴雨。地勢崎嶇,風蝕、季節性水流侵蝕強烈。居民從事半遊牧生活,飼養駱駝、驢、綿羊,種植椰棗、大麥、粟、西瓜、煙葉等,並產阿拉伯樹膠。野生動物有北非小羚羊、狷羚、野牛、扁角鹿、鬣狗、胡狼、沙漠狐、野貓、獅等。礦產有鎢、錫、鈾和石油等。公路沿西部山麓南通拉若,在恩德拉利有飛機場。提貝斯提高原上設有沙漠研究站。

提貝斯提高原——岩畫

提貝斯提高原蘊藏有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岩畫。從中央撒哈拉岩畫群的阿傑爾高原和費讚往東南,經過泰內雷、賈多及提貝斯提到博爾庫,都有大量的岩畫。

崖壁畫分布在恩內迪和東提貝斯提,岩刻主要集中在賈多、西提貝斯提、博爾庫和阿伊爾。

這裏最古老的岩畫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是這裏的氣候尚處在濕潤期時候的作品。隨著氣候的變化,這裏飼養的動物也從牛到馬到駱駝變換,相應地,岩畫的內容和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牛時代”和“馬時代”的彩色崖畫較多,崖壁畫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是人們住著用獸皮覆蓋的圓錐形帳篷式房子、用椎舂米的生活。人物形象的表現很有特色,形式也很多樣,有帶狀形的、線狀形的等。畫中還有用特殊方式描繪的牛,表現了原始部落民族的繁殖願望。由於接受歐洲文化的影晌,在後期的彩色崖畫中出現了穿短褲和靴子的人物。

曼達西那的岩畫《舂穀的婦女》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在費特的西邊約20千米處、名為曼達西那的巨大岩山上,在高達數十米的岩陰處,有許多彩色岩畫,《舂穀的婦女》是其中一幅,表現了婦女身穿長裙正在舂穀,身體各部分的比例與真人接近,是一幅寫實作品。

6.頭頂罐子的小木偶——阿讚德高原

阿讚德高原位於非洲中部,中非高原的東部,在剛果盆地、乍得盆地、尼羅河上遊盆地之間,為三個盆地的分水嶺。高原東西長300多千米,地表破碎,廣泛出露結晶岩,東北部平均海拔1000多米,西南部海拔600多米,呈東北高西南低地勢。

阿讚德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潤,北部為過渡性熱帶沙漠氣候。年平均氣溫26℃,5~10月為雨季,11~4月為旱季,年降水量1000~1600毫米。

高原居民有一種風俗,就是人人都攜帶一個頭頂罐子的小木偶,並將它奉為神靈。原來,他們的祖先常有頭痛病,於是就製作頭頂罐子的小木偶,把頭痛“惡魔”給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