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亞洲高原篇(6)(2 / 2)

6.馬哈拉施特拉高原

馬哈拉施特拉高原是印度德幹半島西部的玄武岩高原,自西高止山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1000米降到450米。戈達瓦裏河與克裏希納河發源於這裏,並衝積出寬窄不一的河穀平原。高原頂部平坦,穀坡較陡。它的年降水量低於1000毫米,容易幹旱。山區有紅壤或磚紅壤、厚薄不一的黑棉土,土壤侵蝕和衝刷嚴重。農業以糧食為主,棉花、甘蔗、花生次之。林地為總麵積的20%,荊棘灌叢麵積很廣。

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鉻鐵礦、鋁土、鐵和鈦鐵礦等。

7.緬甸的“褶皺”——撣邦高原

撣幫高原是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北部高原,也是中南半島最大的高原(它的北端一部分已不屬於中南半島範圍),位於緬甸東部,幾乎包括撣邦和克耶邦全境,部分在曼德勒等省。高原東接中、老、泰等國的山地,麵積17萬平方千米,它的居民多撣人。高原地勢起伏,脊嶺和溝穀交錯,地麵侵蝕劇烈,海拔1500~2000米,琳峰(在臘戌東南)是它的最高點,海拔2675米。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多褶皺山脈和又深又大的斷裂。源自北部山地的河流,縱向穿過高原,將高原分割成東緬高原、清邁高原、老撾高原等。水力資源豐富,茵萊湖是它的最大湖泊。撣幫高原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涼、熱、雨三季,雨量充沛。森林資源豐富,盛產珍貴的柚木。金屬礦藏有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緬甸境內還出產寶石。北部的包德溫礦區是全國最大的鉛、銀、鋅產區,並產寶石。西半部開發較早,有較多的城鎮。東部交通不方便,人口稀少。

東方佛教藝術的寶庫——蒲甘

蒲甘是緬甸的一座曆史名城,是東方佛教藝術的寶庫,有著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

蒲甘位於緬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遊左岸,曼德勒西南150多千米處。古代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蒲甘(11~13世紀)的首都就在此地。

這裏最初是由19個村落組成,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公元849年,頻耶王在蒲甘築城,建城門12座,並挖護城河。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這裏創建了蒲甘王朝,它是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從此,蒲甘開始成為曆代蒲甘王朝的京都。阿如律陀王篤信佛教,他在征服緬南部直通王國時曾獲32部《三藏》經、300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工匠多人。之後,他開始在蒲甘大造佛塔,蒲甘便成為緬甸文化、宗教的聖地之一。

古城蒲甘麵積約25平方千米,街頭巷尾,佛塔矗立,真可謂“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自11~13世紀,蒲甘先後建造的佛塔萬餘座,故蒲甘也被稱為“萬塔之城”。數百年來,雖曆經戰火兵災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的保存有佛塔千餘座,有的潔白素雅,樸素大方,有的金光閃閃,雍容華貴。塔內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臥,千姿百態,表情逼真細膩,惟妙惟肖,有的頂天立地,高約數丈,有的精巧纖纖,高不盈餘。佛塔內的浮雕壁畫,技藝精湛,獨具匠心。

因此,蒲甘又被譽為“宗教藝術薈萃”、“東方佛教藝術的寶庫”。

撣邦高原的明珠——茵萊湖

茵萊湖是撣邦高原一顆閃亮的明珠,是緬甸第二大湖,南北長22.4千米,東西寬10.2千米,湖水清澈平靜。

茵萊湖一帶居住著幾十萬因達人,被稱為“湖之子”,散居在湖邊180多座村落中。他們的房子和寺廟建在水中,種植的田地也浮在水中,點點村落,是典型的水鄉澤國。每家門前都有一葉扁舟,以船代步,所以從小就練就了一種絕活——單腳劃船。當地人用腳劃船,並能騰出手來撒網捕魚。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湖之子”。

8.吉隆坡遊玩健身之地——美馬高原

美馬高原位於吉隆坡東北郊18千米處,海拔457米。山巒疊翠,林木繁茂,景色秀麗,空氣清新宜人。山中有一個0.12平方千米大的天然湖泊,水質清澈,碧波蕩漾。湖畔建有造型各異、具有馬來風格的旅館、酒店、動物園、溜冰場、網球場、運動場、賽車場等,集自然風光與人造景觀為一體,遊玩健身皆可,故深受遊客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