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潘塔納爾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並列入人類自然遺產名單。
但是,這塊人類的自然遺產近年來人為破壞嚴重。到目前為止,潘塔納爾沼澤地每年平均以2.3%的速度在不斷減少。
第六節生日慶典——世界濕地日
為了保護濕地,1996年10月,《濕地公約》第19次常委會決定將每年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並在每年的“世界濕地日”確定一個主題。利用這一天,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動來提高公眾對濕地價值和效益的認識。
“世界濕地日”曆年主題:
1997年:“濕地是生命之源”。濕地特殊的生態和文化價值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8年:“濕地之水,水之濕地”。淡水資源是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保護和建設好濕地生態係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999年:“人與濕地,息息相關”。加強濕地生態係統管理,保障濕地生態係統的生態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續性,推動社會發展與生態相互協調,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
2000年:“珍惜我們共同的國際重要濕地”。在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湖沼學或水文學方麵具有獨特意義的濕地被列入《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01年:“濕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人類的自然遺產近年來遭到嚴重的破壞,毀壞速度十分驚人。
2002年:“濕地:水、生命和文化”。濕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巨大的物種庫和基因庫,有許多具有價值的生物資源和開發潛力。
2003年:“沒有濕地,就沒有水”。濕地不但是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區,而且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態係統和水資源“貯存器”,還保護了許多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
2004年:“從高山到海洋,濕地在為人類服務”。保護好管理好濕地資源,維持健康的生態係統,持續發揮濕地的重要功能。
2005年:“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濕地是人類生存繁衍的一項重要的自然環境資源,同時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最重要的搖籃之一。
2006年:“濕地與減貧”。濕地是減貧的一種工具,它與水一起維持著生命,維係著生計,發揮合理管理濕地在減貧中的作用。
2007年:“濕地與魚類”。漁業活動對濕地生態係統的影響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了漁業的明天,我們必須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
2008年:“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
人類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優越的物質生活,但也麵臨著地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2009年:“從上遊到下遊,濕地連著你和我”。呼籲人們關注河流流域,共同保護流域的生態環境。
第七節人為災害——濕地的人為破壞
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中葉之前,除部分濕地被加以保護,用於狩獵、捕魚和水禽保護外,由於人們對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濕地生態係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服務功能下降。
雖然濕地幹涸是自然進程的必然結果,但當前不少濕地的迅速消滅與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有重大聯係。
土壤破壞是破壞濕地的一大因素。人類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導致了土壤的酸化與其他形式的汙染,這嚴重破壞了濕地內的生態環境。
環境破壞。比如水汙染、空氣汙染。這一類汙染造成了水體營養化、石油泄漏汙染等重大破壞,導致成千上萬的水生物及鳥類的死亡。
圍湖、圍海造田。這一類經濟活動會直接地減少濕地麵積,比如我國洞庭湖,現在地洞庭湖麵積與幾百年前形成鮮明對比。
河流改道。這一類工程雖說大大地對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也對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卻影響了河流對濕地的水量補給作用。比如我國的一些河流截彎取直工程,就破壞了一些湖泊。
第八節現存危機——濕地麵臨的主要威脅
1.水源危機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們賴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當今人類社會工業化程度高度集中,人口急劇膨脹。截至目前,全球人口數量已超過70億,加上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導致的河流大量斷流,濕地幹涸,人類的飲用水發生“困荒”,水源危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