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回顧與展望——濕地知識(1)(1 / 3)

第一節追本溯源——《濕地公約》的形成背景

在世界自然保護生態係統中,濕地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係統。其中,濕地生態係統是全球服務價值最高的陸地生態係統。據聯合國環境署權威研究數據顯示,1公頃濕地生態係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高達1.4萬美元,是熱帶雨林的7倍,是農田生態係統的160倍。濕地還是許多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對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特殊的意義。

多年來,全球濕地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而不斷遭到破壞。

因此,保護濕地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一個旨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全球濕地的公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這個公約於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它是一個政府間公約,是濕地保護及其資源利用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框架。

《濕地公約》的宗旨是通過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加強對世界濕地資源的保護及合理利用,以實現生態係統的持續發展。目前,《濕地公約》已成為國際重要的自然保護公約之一,1831塊在生態學、植物學、動物學、湖沼學或水文學方麵具有獨特意義的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總麵積約1.70億公頃。

我國於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同時為保護濕地采取了一係列重要措施,並於當年通過申請將首批7個濕地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第二節另類分配——《濕地公約》的濕地類型

《濕地公約》把濕地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兩大類;而天然濕地又可分為海洋、海岸濕地和內陸濕地兩部分。

1.天然濕地

(1)海洋、海岸濕地

它包括:

1.永久性淺海水域:多數情況下低潮時水位小於6米,包括海灣和海峽。

2.海草層:包括潮下藻類、海草、熱帶海草植物生長區。

3.珊瑚礁:珊瑚礁及其鄰近水域。

4.岩石性海岸:包括近海岩石性島嶼、海邊峭壁。

5.沙灘、礫石與卵石灘:包括濱海沙州、海岬以及沙島;沙丘及丘間沼澤。

6.河口水域:河口水域和河口三角洲水域。

7.灘塗:潮間帶泥灘、沙灘和海岸其他鹹水沼澤。

8.鹽沼:包括濱海鹽沼、鹽化草甸。

9.潮間帶森林濕地:包括紅樹林沼澤和海岸淡水沼澤森林。

10.鹹水、堿水瀉湖:有通道與海水相連的鹹水、堿水瀉湖。

11.海岸淡水湖:包括淡水三角洲瀉湖。

12.濱海岩溶洞穴水係:濱海岩溶洞穴。

(2)內陸濕地

內陸濕地包括:

1.永久性內陸三角洲:內陸河流三角洲。

2.永久性的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

3.時令河:季節性、間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小河。

4.湖泊:麵積大於8公頃的永久性淡水湖,包括大的牛軛湖。

5.時令湖:大於8公頃的季節性、間歇性的淡水湖,包括漫灘湖泊。

6.鹽湖:永久性的鹹水、半鹹水、堿水湖。

7.時令鹽湖:季節性、間歇性的鹹水、半鹹水、堿水湖及其淺灘。

8.內陸鹽沼:永久性的鹹水、半鹹水、堿水沼澤與泡沼。

9.季節堿、鹹水鹽沼:季節性、間歇性的鹹水、半鹹水、堿性沼澤、泡沼。

10.永久性的淡水草本沼澤、泡沼:草本沼澤及麵積小於8公頃泡沼,無泥炭積累,大部分生長季節伴生浮水植物。

11.泛濫地:季節性、間歇性洪泛地,濕草甸和麵積小於8公頃的泡沼。

12.草本泥炭地:無林泥炭地,包括蘚類泥炭地和草本泥炭地。

13.高山濕地:包括高山草甸、融雪形成的暫時性水域。

14.苔原濕地:包括高山苔原、融雪形成的暫時性水域。

15.灌叢濕地:灌叢沼澤、灌叢為主的淡水沼澤,無泥炭積累。

16.淡水森林沼澤:包括淡水森林沼澤、季節泛濫森林沼澤、無泥炭積累的森林沼澤。

17.森林泥炭地:泥炭森林沼澤。

18.淡水泉及綠洲。

19.地熱濕地:溫泉。

20.內陸岩溶洞穴水係:地下溶洞水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