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兩河文明——幼發拉底河
幼發拉底河是中東名河,與位於其東麵的底格裏斯河共同界定美索不達米亞,流經敘利亞和伊拉克,最後與底格裏斯河合流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是西亞最長的河流。發源於土耳其東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內托羅斯山脈。源頭稱卡拉蘇河,西流至班克以北彙合木拉特河後,始稱幼發拉底河。幼發拉底河也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兩河文明(底格拉斯河)的發祥地。
第二節永遠的豐碑——丹頂鶴的故事
由著名歌手朱哲琴動情演繹的那首歌——《真實的故事》曾感動了大江南北、憂傷了黃河兩岸,至今令人久久不能平靜。
這並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中傳唱的是一個女孩和丹頂鶴之間動人的真實故事。她從小就愛丹頂鶴,父親是國家珍禽保護工作人員。她從小便跟隨父親去紮龍自然保護區養鶴,在那鬱鬱蒼蒼的蘆葦坡,時常會有一個靚麗秀美的身影和丹頂鶴美妙的舞姿,那是一幅美麗而和諧的畫麵。
1987年8月,23歲的她在看護丹頂鶴時,一不小心,兩隻丹頂鶴掙脫繩子飛走了。她立刻去尋找,走著走著,來到複堆河邊,仿佛看見一隻丹頂鶴在河中掙紮,便不顧一切地向河中遊去。可當她遊到河心時,卻深深地沉入了複堆河中,再也沒能回到她親愛的鶴兒身邊了……這位美麗的姑娘永遠地走了,她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為她無限熱愛的事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她的名字叫——徐秀娟,她是我國第一位養鶴的女大學生,也是一位為保護珍禽而獻身的烈士。
第三節騰格裏沙漠的哭泣——拯救民勤
羅布泊,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因地處塔裏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塞而聞名於世。
曆史上被譽為“廣袤三百裏,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的豐盈之湖,卻在1972年完全幹涸。羅布泊的消失,使羅布泊地區形成了死亡之海——戈壁沙漠。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南依武威,西毗“鎳都”金昌,東北和西北麵與內蒙古相接,總麵積1.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29萬。
西北腹地深處的民勤位於石羊河流域最下遊,西、北、東三麵被騰格裏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
由於石羊河上遊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和中遊用水激增,氣候趨於幹旱,綠洲已由過去的阻沙天塹變為沙源,水幹風起,沙逼人退。每年進入民勤的地表水由20世紀50年代的5.9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1.0億立方米。
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麵積已占土地麵積的94%,荒漠邊緣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全縣綠洲麵積已不足1000平方千米。這裏已成為全國最幹旱、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暴四大發源地之一。
民勤一旦被沙漠化突破,整個河西走廊將會被攔腰截斷,甘肅乃至內地的諸多地域,將直接麵臨沙漠化的威脅。
民勤在消失,導致民勤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日益加劇的濕地生態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
溫家寶總理指出,“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一場“拯救民勤,拯救石羊河流域”的行動如火如荼地進行。
第四節阻擊禽流感的前沿陣地——濕地
濕地是禽鳥棲息和遷徙的重要“驛站”,也是避免人與禽鳥接觸的緩衝帶和隔離帶。但由於開發不當和保護不力,一些濕地的功能遭到破壞,麵積不斷縮減。原本充當人類阻擊禽流感屏障的濕地,卻成為禽流感逞凶的突破口和疫情的高發區。
人們隻有重視濕地,加強濕地保護,才能使人類抵禦禽流感的這道天然防線更加堅固。
候鳥被認為是攜帶禽流感等病毒的重要媒介,近幾年來世界各地暴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發生地點不少都在濕地附近。一些專家認為,濕地功能受損和麵積減小,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候鳥的生存空間,使野生候鳥與家禽及人的接觸機會增多,從而助長了禽流感病毒的傳播。
第九屆《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為此專門通過決議,提出要通過保護濕地和水資源來應對禽流感。與會各締約方代表指出,由於很多濕地是跨地區、跨國家的,因此有必要加強國際、區域等多層次的協調與合作,防控禽流感的大範圍傳播。
專家指出,要想真正發揮濕地在阻擊禽流感方麵的前沿陣地作用,關鍵是要改變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人們應該扭轉把濕地當做“荒地”而無限製地開發利用的錯誤觀念,從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切實加強濕地保護,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