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的組成以紅樹科植物為主,如木欖、海蓮、秋茄、紅樹、紅海欖等。但紅樹科植物並不都生長在紅樹林中,有些長在陸地上,有些長在高山上。紅樹林中非紅樹科植物常見的有鹵蕨科、馬鞭草科、茜草科、海桑科、大戟科等。
我國有真紅樹植物26種,占世界60種的43%;半紅樹植物11種;半生植物19種。
全世界熱帶、亞熱帶海岸的70%有紅樹林分布。我國是西太平洋紅樹林植物分布的北部邊緣,自然分布於海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省(自治區)的海岸。
我國的紅樹植物種數由南往北遞減,海南24種,福建北部和台灣北部僅1種;半紅樹植物的種數分布也有同樣的規律。中國現存紅樹林的麵積僅為曆史上的二分之一,約1.3萬~1.5萬公頃。
紅樹林是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是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
它的“胎生”繁殖方式尤為奇特:種子在母樹上的果實內萌芽長成小苗,然後同果實一起從樹上掉下來,插入泥灘。隻要2~3個小時,就可以成長為新植株。如果是落在海水裏,則隨波逐流,數月不死,逢泥便可生根。
紅樹林中有功能各異、形態多樣的根係,如支柱根、板狀根、膝狀根、呼吸根、氣生根和表麵根等。
紅樹植物普遍具有獨特的旱生結構,高滲透壓,富含單寧酸,具有泌鹽係統等。
第五節濕地“雙雄”——泛濫平原和泥炭沼澤
泛濫平原是因河流季節性泛濫而形成的濕地,在世界上廣為分布。讚比亞的卡夫平原就是一個典型的泛濫平原。卡夫河環抱著廣袤的草地、溫泉、沼澤和林地。每年的12月卡夫河開始漲水,5月達到高潮,然後洪水開始回落,在11月出現低水位。河水漲落造就了卡夫平原,卡夫地區可謂是一處天造地設的鳥類天堂,400多種鳥在那裏生活。
與變化無常的泛濫平原相反,泥炭沼澤既穩定又濕潤,如印度尼西亞的阿斯馬特紅森林,受和風細雨的潤澤,富含有機質,它們經曆多年沉積,形成大量的泥炭資源。泥炭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廣泛的用途。它不僅在農業上能做各種肥料、飼料或添加劑,還廣泛應用在建築、化工、環境和醫療衛生等領域,可以用來製造各種建築材料、提取幾十種化工產品和半成品。作為具有特殊性質的燃料,泥炭還是一種重要的儲備能源。
第六節人類之福——濕地的開發和利用
古老的濕地孕育了人類,人類在此生存、繁衍、發展。
濕地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綠色家園。人類對濕地的認識不少於1萬年,對濕地的開發和利用也有數千年的曆史,利用的方式各種各樣。
德國威悉河下遊的日耳曼人在公元46年就將濕地的泥炭資源作為民用燃料;中國對湖泊的圍墾開發從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梯田,就是人類祖祖輩輩順應自然創造而成的,是人類利用濕地造福的典範;“茵茵綠野,大地牧歌”是人類保護性利用濕地資源謀福利的代表;距今2000年曆史的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使300萬畝農田變成“千裏沃野”,這個以“無壩引水”
為特征的生態水利工程,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傑作,至今還發揮著重大作用。
人類通過濕地的水利發電,清潔而環保;利用濕地植物作為能源,曬幹取暖、做飯;馴化濕地水稻成為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許多濕地資源被開發利用,形成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和旅遊風景區,壯觀秀麗的自然景色使濕地成為生態旅遊和療養勝地;城市中的水體、濕地公園不僅美化了環境,而且還在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方麵發揮著重要的社會效益。
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