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山祖冷杉是瀕危物種,常綠喬木,高可達17米,胸徑80厘米。
它是近年來在我國東部中亞熱帶首次發現的冷杉屬植物,僅分布於浙江南部百山祖南坡海拔1700米的林中;幼樹極耐陰,但生長不良;結實周期2~5年,多數種子發育不良;5月開花,11月球果成熟。
百山祖冷杉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植物,對研究植物區係和氣候變遷有重要意義。
4.種類繁多——我國濕地魚類的主要特點
魚類是濕地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生物類群,也是最重要的濕地野生動物資源之一。全世界有魚類2.17萬種,我國約有3000種,其中濕地魚類約有1000種,占我國魚類種數的三分之一。
濕地魚類由內陸濕地魚類、近海海洋魚類、河口半鹹水魚類和過河口洄遊性魚類構成。內陸濕地魚類的種類最多,淡水魚類約有770多種或亞種,其中包括許多洄遊魚類,它們借助濕地係統提供的特殊環境產卵繁殖;其次是近海海洋魚類,約有100種;河口半鹹水魚類60種;過河口洄遊性魚類20~30種。
內陸濕地魚類隸屬於13目38科,各科中以鯉科魚類所占比重最大,共有12個亞科120屬433種。在我國所有的濕地魚類中,內陸淡水特產魚類種類特別多,達410種,占我國魚類總數的14.6%。
我國濕地麵積遼闊,區域差異顯著。與此特點相適應,我國濕地魚類也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在我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魚類的分布。
(1)娃娃魚——大鯢
大鯢是我國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主要產於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遊支流的山澗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於水麵以下。
叫聲似嬰兒啼哭,俗稱“娃娃魚”。
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在兩棲動物中要數它體形最大,全長可達1米~1.5米,體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隻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
大鯢棲息於山區的溪流之中,在水質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並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
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黏液。身體背麵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麵顏色淺淡。
中國大鯢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區域:一是湖南張家界、江永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二是湖北房縣、神農架,三是陝西安康、漢中,四是貴州遵義和四川宜賓、文興等地。其他零星分布於湖北合峰、恩施,江西靖安,廣西柳州、玉林,甘肅文縣,河南盧氏縣、蒿縣。
大鯢為我國特有物種,它已經具有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征,所以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它還是一種傳統的名貴藥用動物,經濟價值高,在美食、保健、醫藥、觀賞等方麵均具有廣泛開發利用的前景,因而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2)長江瑰寶——中華鱘
中華鱘又稱鰉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長江流域,長江幹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係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係均偶有出現,是長江中的瑰寶。
中華鱘屬於軟骨硬鱗魚類,身體長梭形,吻部犁狀,基部寬厚,吻端尖,略向上翹;口下位,成一橫列,口的前方長有短須;眼細小,眼後頭部兩側,各有一個新月形噴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5行;尾鰭歪形,上葉特別發達;中華鱘魚屬世界27種鱘魚之冠,它個體碩大,形態威武,長可達4米多,體重逾千斤。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27種鱘魚中的珍稀魚類,為全球分布最南的鱘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距今已有1.4億年的曆史。
因為它的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征,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征;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有“活化石”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5.珍稀名貴-我國濕地鳥類的主要特點
鳥類是自然界的精靈,濕地水鳥是濕地野生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類群,它是濕地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深刻反映著濕地環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