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了三種新的建築形式,一是寺院,二是石窟,第三種就是佛塔了。這樣,就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建築的形式。在這三種佛教建築形式中,數佛塔最為特殊,影響也最大。
塔,印度佛教中叫窣堵坡,它本來是埋藏佛教僧人的佛骨舍利子的。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圓寂(逝世)後,他的弟子阿難等人將他的遺體火化,在骨灰裏找到好多光彩晶瑩、佛塔堅固非凡的東西,即舍利子。人們甚奇之,於是便為他修造考究的墳墓,將這些寶貝埋藏起來。這種墳墓就是窣堵坡。古印度的這種搴堵坡形式,如同一個實心的半球體,頂上做塔刹,地麵上沿塔的周圍做一圈回廊,外用石欄杆圈起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設門如牌坊形狀,人們就圍著這一圈回廊進行佛事活動。上圖是印度最典型的一座佛塔:桑奇一號大塔。
佛塔傳入我國後,建造起許多類似於古印度的佛塔(窣堵坡)。但後來覺得這種外來形式應當與中國傳統的建築結合起來。而且“佛法無邊”,所以須將塔造得比附近所有的建築都高,才體現出這種尊貴性,因此聯想到更早時候我國的一種建築形式,即望樓。這樣,所以中國的佛塔後來就越造越高了。古代的中國人聰明,他們把表述佛教的塔刹做在塔的最高處,表示無上至尊;把寶貝舍利子放在塔下的地宮處埋藏起來,表示無比珍貴;而中間的塔身部分仍起到古代的望樓之作用,人們可以上樓,登高極目,欣賞大好河山。
“塔”這個字,本來在漢字中沒有這個字,一直要到魏晉南北朝才出現。原來印度佛塔譯作“窣堵坡”是音譯,後來也叫“圓塚”、“浮屠”、“浮圖”、“靈廟”等等,據說多達二十餘種,後來為了統一和方便,就造出這個字。“塔”是“塔婆”即stupa的省音字。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塔很快就在全國各地建造起來了。據統計在中國保留下來的古塔達一萬餘座。中國境內的佛塔種類繁多,大體說有單層塔、多層樓閣式塔、密簷塔、瓶式塔、金剛寶座塔等等,還有好多塔合建在一起的塔林(如河南少林塔院,塔多達250多座)。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塔,我們在此擇幾處作介紹。
一是洛陽的永寧寺塔。此塔雖已無存,但在史書上有記載,是曆史上有名的一座巨型佛塔。據《洛陽伽藍記》卷一所記,永寧寺塔有九層,木構,“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刹複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裏,已遙見之……刹上有金寶瓶”,“浮圖有四麵,麵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裏”。此塔建成後二十年,被大火所毀。當時百姓眼巴巴看著這座高大的寶塔被燒毀,無不為之悲慟。後來傳說失火那天在東海上看見木塔正隨著一股煙雲升上天去。這也許是一種寄托之情了。
二是齊雲塔(又叫金方塔),位於洛陽白馬寺東南不遠處。為密簷式方形磚塔,底部每邊長約7.8米,塔總高約為35米,共13層,每層砌磚出簷,由下向上,略向內收,故外形呈拋物線狀,線條柔和,造型優美。這座佛塔,據《三寶記》上說:在白馬寺東南,舊即有土阜隆起,夜放光芒,民間呼為聖塚。漢明帝劉莊詔問攝摩騰,答道:天竺國有阿育王,藏如來舍利(釋迦佛骨)於天下,凡八萬四千所,中國境內有十九處,此其一也。漢明帝劉莊令建塔於土阜之上,塔九層,二百餘尺。現齊雲塔旁有金代石碑一座,按它的記載,五代之後,有莊武李王曾造九級木塔一座,高五百餘尺,名叫齊雲塔。北宋末年,木塔焚毀。金大定十五年(1175)改建磚塔,即今之齊雲塔,算起來已有八百餘年的曆史了。
三是嵩嶽寺塔。此塔坐落在河南登封縣,建於北魏正光四年(523),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平麵十二邊形,外徑10.6米,內徑5米,高39.5米,塔的壁上有許多磚雕,外形也呈拋物線狀,向上內收,曲線優美,增加了塔身的秀麗感。塔頂部的塔刹,在壯碩的覆蓮上以仰蓮托相輪,做得很精致。
隋唐時期著名的佛塔有下列幾座。
一是唐長安的大雁塔。此塔也許是當時最負有盛名的了。大雁塔正式名稱叫慈恩寺塔,位於今西安市雁塔路,塔的平麵正方形,底層每邊24米,共七層,高64米。此塔建於唐永徽三年(652),當時玄奘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經籍,由唐高宗資助,在慈恩寺內建造此塔。初建時磚身土心,平麵方形,五層。公元八世紀初用青磚改建成七層樓閣式塔。大曆年間又改建為十層,但因戰亂隻留下七層。明代時此塔又遭破壞,在外表加砌麵磚,予以保護,即今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