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建大興城,宮城也叫大興宮,位於都城之北中軸線上。可是隋朝時間甚短,不久就被唐朝所取代。唐朝開國,定都就在隋之大興城,坐享其成,改名長安。唐長安之皇宮,也在隋大興宮原址,經改建後易名太極宮。太極宮在長安城的正北,東有東宮,西有掖庭宮,掖庭宮為嬪妃所居。整個太極宮規模甚大,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是今北京故宮麵積的三倍。宮之四周設十座門,南五(中間承天門,東為長樂門、永青門,西為廣運門、永安門)東一(通訓門),西二(通明門、嘉猷門),北二(玄武門,安禮門)。宮中建築,按前朝後寢製規範而設,顯示出大國氣度。宮中三大殿為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在南北中軸線上。兩側殿宇眾多,大吉殿、百福殿、武德殿、承慶殿、萬春殿、立政殿、千秋殿、神龍殿、功臣殿、歸真觀、望雲亭等等,殿宇亭閣不勝枚舉。在宮中還有山石池水苑囿,氣度非凡。
太極宮北玄武門,這是宮中出入之要地,有重兵把守。唐初李世民發動宮廷政變,迫使李淵交出政權,爭得帝位,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玄武之變”,其事就發生在玄武門處。後來李世民掌政,並為高祖李淵造了一座豪華的宮苑,位於長安東北。貞觀八年(634),宮殿建成,初名永安宮,次年改為大明宮。後來唐高宗李治因患風濕,覺得太極宮太潮濕,所以於龍朔二年(662)對大明宮進行改建、擴建,然後皇宮就遷入大明宮去了。
大明宮如今基址尚存。此宮建於長安城東北的龍首高地,幹燥而涼爽,本是李世民為李淵所造的避暑的宮苑,讓他年邁享清福,所以宮內布局也就不甚規整。全宮基本上有一條南北的中軸線,最南端為丹風門,向北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然後是禦花園、太液池、蓬萊山等,北端為玄武門。大明宮主殿是含元殿,高大雄偉。在另外的建築中,要數麟德殿為最大,也最豪華。
含元殿為大明宮的正殿,唐高宗李治遷宮後,這個殿就成了他的“金鑾寶殿”。含元殿位於大明宮中軸線上,大明宮正門丹風門向北610米處。整座建築建於高高的龍首原上,並有3米多高的夯土台基。登上含元殿,向南俯瞰,是丹風門內廣場;遙望遠處,則是長安城和蒼翠的南山,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可說是好風水了。
含元殿遺址至今尚在,還高出周圍地麵十餘米之多。經勘測、查實,含元殿東西寬十一間,南北進深四間。這座建築的特點不隻是大,更在於建築兩側的處理。在殿前方兩側相距約150米處,對稱地建有翔鸞(東)、棲鳳(西)兩閣。高聳入雲的兩閣與大殿間曲折的長廊相聯,形成圍護烘托主殿之作用,使殿宇輝煌無比,而且更富有個性。後來如北京故宮午門上麵五鳳樓的做法,也有仿效之意象。
含元殿前有三條長達75米的“龍尾道”,自地麵直升大殿,這就是所謂“百步金階”,後來紹興的禹王廟也仿此做法。中間的一條龍尾道寬25米,兩側的略狹一點。整個龍尾道坡度是有變化的,並有意拉長。自殿下仰視整個宮殿宛如在天上雲端,真是顯現出大唐鼎盛的雄姿。含元殿是唐高宗以後曆代皇帝舉行“外朝”的殿宇,唐代詩人王維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詩,其中“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這裏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