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魏晉—隋唐佛塔(2 / 2)

嵩嶽寺塔

關於這座塔,有兩件事值得一說:一是此塔取名“大雁”的由來。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古印度釋窟東峰有座小乘寺院,不禁食“三淨肉”,但寺僧經常得不到肉食。一日,有一群大雁飛過,領頭的雁突然墜落地上,寺內和尚大驚,以為是菩薩顯靈,所以決定在這裏建一座高塔,把墜落的死雁埋在塔下。這就是“大雁塔”的出典。至於此塔名為“慈恩”,則是唐王李治為其母親追薦冥福而取名的;二是此塔在唐代不僅是個佛塔建築,同時也與藝術文化有關。唐代許多詩人登塔賦詩,如高適、杜甫、岑參、儲光羲、白居易等等,其中杜甫的《同諸公登慈恩塔》雲: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後來凡進士及第的人都要到大雁塔上來遊賞、題詩,成了風氣。白居易年少,19歲中進士,他登上此塔也題詠,其中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句。

塔內還有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塔底正麵兩龕內有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四門楣有唐刻佛像和天王像等,特別是西麵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寶貴資料。

二是唐長安的小雁塔,即薦福寺塔,位於今西安市南郊。此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09),是為藏經而建。平麵亦為正方形,建塔時為十五層,明代大地震時倒掉上麵二層,現為十三層。塔高43米(殘高),磚砌密簷式塔,中空,有木構樓層。此塔外形呈拋物線狀,故體形優美動人。

中國原有的文化觀念,也在建築上表現出來,那就是形象完整,指代明確。也就是說,建築物要麼新建,要麼拆掉重建,破破爛爛的建築總是不美的。不同於西方的建築觀念,古就是古,殘破也無妨,所謂“殘缺美”。羅馬科洛西姆鬥獸場殘破了也是美的,維納斯掉了胳膊反而更好看。然而塔是外來的(印度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甚大),所以小雁塔的頂上掉了二層也不難看。蘇州虎丘塔不但破損,而且傾斜,也還是美的。建築不但是一個應用對象,而且還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觀念形態,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注意到。

三是神通寺四門塔,位於山東濟南附近的曆城。由於它是一座單層的方形塔,塔頂用大量的疊澀,較似印度佛教建築風格,而且內有東魏武定二年,(554)造像題記,因此以前一直認為是東魏之物;後來在塔內發現建塔之記,才認定為隋大業七年(611)建造。此塔平麵方形,四麵設圓拱門,故稱四門塔。這座佛塔造型簡潔,樸實無華,建築風格雄渾。四門塔對於我國古代建築和佛教文化具有較高的價值。四是千尋塔,位於雲南大理崇聖寺。塔共三座,一主二副,主塔名千尋塔,副塔名南塔和北塔,合稱崇聖寺三塔,又叫“大理三塔”。這組塔位於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這裏風光奇秀,塔與環境互生光輝。

千尋塔的建造年代為南詔保和年間(824~839),相當於中唐時期。塔為方形,密簷式,高69米,十六層,層數為雙數的塔在我國是很少的(南塔和北塔也是雙數,均為十層)。此塔屬南詔國,但塔內發現唐、宋時期的珍貴文物達六百餘件,其中手抄經文最可貴。這說明當時文化和宗教上的交往甚密。

五是南京棲霞山舍利塔,位於南京西南的棲霞山麓,創建於隋代仁壽二年(602)。現存的石塔為南唐(937~975)時重建。塔八角,五層,高15米,是我國古代樓閣式密簷石塔中造得較好的一座。塔身上下密布著各種題材的浮雕。其中有海浪、魚、蟹、龍、鳳和石榴,還有“釋迦八相”及四大天王、文殊、普賢菩薩和飛天供養人等。此塔對於認識我國佛塔形式及演變具有價值,而且對研究唐、五代的建築裝飾藝術和雕刻藝術也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