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東吳建都建業,這也許是曆史上最早在此建都了。“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歎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赤壁之戰後,孫權從各方麵的形勢分析,決定由武昌遷都於此。孫權是個講究實際的皇帝,所以當時都城建業的規模不大,而且宮廷建築(如太初宮等)也不甚雄偉壯麗。所用的建築材料,也有好多是從武昌舊宮中拆下運來的,“大禹以卑宮為美,今軍事未已,所在多賦,若更通伐,妨損農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後來孫皓(末帝)執政,又建昭明宮,才見雄姿,其中正殿赤烏殿更為華美奇麗。
東吳為晉武帝司馬炎所滅,統一中國,晉代都城在洛陽。但不久晉代分裂,晉室南渡,又在此地建都,建立東晉王朝,地名則由建業改為建康。晉元帝初到這裏時,暫安於東吳的太初宮,改昭明宮為顯明宮。後來到晉成帝時才建新宮,名叫建康宮。
東晉時對原來東吳都城建業作了一番改造,在規劃都城時曾有一段有趣的事。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篇》中說:宣武移鎮南州,製街衢平直。人謂王東亭曰:“丞相初營建康,無所因承,而製置紆曲,方此為劣。”東亭曰:“此丞相乃所以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餘委曲,若不可測。”
南州是在建康以南,即姑孰。王東亭即王,東晉丞相王導之孫。他解釋王導對建康都城的規劃思想:因為此處地盤不如中原地帶大,因此要使街道做成彎彎曲曲,若隱若現,不知街道有多長,都城有多大。這其實就是空間的藝術手法了:含蓄,有不盡之意。可見當時的美學、文藝思想開始活躍,追求藝術效果,與文學中的“秘響傍通”、“伏采潛發”有異曲同工之妙。
南朝四個朝代宋、齊、梁、陳,均建都於建康,都城的名稱也沒有改。劉宋元嘉十五年(438),在東晉的永安宮基址上建東宮,後來又擴至玄武湖地方,疊山理水,建為苑囿。公元502年,蕭衍稱帝,改國號為梁,在位時宮殿建築加建不多,所加建的多為佛寺和園林之類。到了陳朝覆滅時,都城建康被隋軍夷為平地,景象甚慘,所以北宋王安石要作此吊古之詞。
從此建康多年被冷落了,直到五代十國時期,這裏是南唐都城,名曰金陵。南唐是小國,都城也不大,金陵之城似珍珠般小巧玲瓏,文雅秀麗。南唐之金陵,位於六朝故宮之南,從圖中便可知道它的規模是多麼的小。
公元937年,南唐開國之主李昇建金陵皇宮,位於城之中央。宮門南有禦河,上有“天津橋”(即近南京中華路北口的內橋),橋南為一條正南北向的“禦街”。這種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卻是很正規的都城格局。所以說規模雖小,但都城型製卻很規範。南唐李昇以後,李(中主)和李煜(後主)都喜歡文藝,而治國少方,故國力每況愈下,終於被趙宋所滅。而那些雕梁畫棟的宮殿,則成了詩人意念中的感懷之物:“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李煜《破陣子》)從此以後,金陵衰落了。一直要到四百年後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才又有飛黃騰達的時代。
魏晉、隋唐時期的洛陽
洛陽稱“九朝古都”,這座城市的興衰和變遷,不亞於南京。洛陽早在西周就已經是個很規範的都城,這在上一章已經說過了。東漢之後,洛陽因戰亂而衰敗。但後來又是曹魏、西晉和北魏的都城。
晉武帝司馬炎建都洛陽,有了一些建設,但不久內亂外患,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頻仍相繼。永嘉五年(311)匈奴人攻克洛陽,皇室和官僚集團聚族南逃,西晉洛陽隻有短短的四十六年,又被夷作一片廢墟,史稱“永嘉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