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拓跋氏集團建立北魏,也定都洛陽。這時的洛陽城,位於近洛陽市東約十五裏的孟津、偃師附近。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北倚邙山,南臨洛河,自然條件極好。北魏都城洛陽與以前漢魏時代的都城營建方式不同。此城分外廓、內城、宮城三層相套的形式。在內城的東、西、南三麵興建外廓。最裏麵的宮城,則是整個洛陽都城的中心了。
北魏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但多已漢化,魏孝文帝(467~499)對漢文化十分崇拜,因此都城規製還是比較規範的。內城基本上是原來的。宮城之北有皇家苑囿,即華林園。內城之西北有三座小城,叫金鏞城,精工細築,可謂固若金湯,是洛陽都城的軍事要地。北魏大興佛教,故洛陽都城裏佛寺浮屠(塔)相當多。最多時寺院達一千餘座,而且有的規模十分宏大。最著名的要數永寧寺塔,“高九十丈”,有些不可思議。
隋都大興和唐都長安
自東漢滅亡分裂之後,曆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則歸為一統,終結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混戰局麵。隋文帝楊堅定都大興,即西漢時的長安(附近),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這位皇帝有遠見卓識,他認為長安一地,有幾個優勢:一是洛陽、鄴城等地,在戰亂期間已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二是建康一地,對於統一的中國來說似過於偏南;三是陝西關中一帶,東西南北,是當時的政治統治之要地(隋時主要的來犯之敵多為西北一帶的少數民族);四是隋起兵於關中,對這一帶來說是根基之地,人心最為穩固。可見文帝決定建都於此,是經過周密分析的。
可是,定都西漢都城長安舊地,也並不是在原址上建都,而是在漢長安城之東南,新辟一址新建都城。其理由是:首先,這裏曾經戰亂,破壞嚴重,殘垣斷壁,清理困難,不如另擇平坦之地;其次,這裏地勢不佳,地形狹小水質鹹鹵;第三,原來西漢時都城的道路和建築等多有不合理處。因此,隋文帝楊堅在開國的次年,即開皇二年(582),就在漢長安之東南動工興建都城,並定名為“大興”,以示新的曆史之開始。
興建大興城,規劃師是太子左庶宇文愷,他在規劃設計時參考了北魏的洛陽和曹魏的鄴城,擬建成一座理想的都城。經過三十年的建設(至隋煬帝大業九年),城市才基本建成。這是一座稱得上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了。大興城麵積達84.1平方公裏,而西方古羅馬都城羅馬麵積隻有13.68平方公裏,東羅馬拜占廷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隻有11.99平方公裏。
大興城的規劃布局,外為方正的城廓,內部分區明確。北部正中是宮城,宮城南緊鄰皇城。城內左祖右社,布局規範。居住區和市集布局也很完整。這是一座我國封建時代少有的理想化的城市。但可惜隋煬帝腐敗,都城建成後僅五年的時間,隋王朝就被李淵等領導的起義軍推翻。好端端的一座都城,被唐朝坐享其成。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王朝。唐朝在隋朝的大興城建都,但名字改為長安。城市的基本格局未變,但調整得更像一座大國的都城了。唐長安的總體特征是中軸線對稱布局,以正對宮城大門承天門、皇城大門朱雀門、直至南城中門明德門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城門位置道路的格局及東市西市的位置等,皆嚴格對稱。城內道路呈方格網形,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道路等級分明,層次清楚,以通達城門的大街為主幹道,其他則為次級道路,最後則是通達諸街坊內的小路。道路最寬的有180米,其氣派可以想象。
唐長安城內的居住區為街坊形式,是封閉式的坊裏製,這樣便於管理,對社會治安有好處。唐代初年,天下太平。貞觀年間(627~649),有“道不拾遺,夜不閉戶”之美譽,即所謂“貞觀之治”。
唐代長安的都城布局成了典範,後來日本的平城、平安京的規劃,就是參考唐長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