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崇天崇祖的國度,在中國古代人的觀念中,人與天地是相合的,稱為“三才”;人有來龍去脈,所以對祖先也十分崇敬。老人去世,後輩為他營葬,並紀念他。帝王去世,則臣民們對他更有隆重的祭葬。在中國曆史上,帝王不但有很考究的陵墓,而且又有很詳細的文獻記述。就連當時尚無文字時代的先王,後人也為他們造墓記表。下麵的表,就是史前的帝陵之記錄:帝號、姓氏在位時期陵名地點盤古氏上古時期盤古陵南海(傳說)伏羲氏史前時期太昊陵河南淮陽、湖北襄陽等炎帝(神農氏)同上炎帝陵湖南炎陵縣黃帝(軒轅氏)同上黃帝陵陝西黃陵(山東、甘肅、河南等)堯(唐)同上堯陵山西臨汾、山東南平等舜(虞)同上舜陵湖南寧遠禹(夏)同上禹陵浙江紹興。
夏禹之後,夏朝曆代帝王的陵墓雖有記述,但亦無法查考,大概是在河南一帶。商滅夏,商朝曆代帝王陵墓也同樣如此,大概位於山西一帶。到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帝王之陵墓在史書上更有詳細的記載,每個皇帝的在世在位的年代以及他們的陵墓地點等,都有記述。
先秦的帝王陵墓,在此舉兩例說明之。
一是黃帝陵。此陵位於陝西黃陵。關於黃帝,相傳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又叫軒轅氏,姓姬。曆史上說他率領諸部落打敗了炎帝和蚩尤,於是在中華大地上才有了安定團結。不過這些都是傳說,隻是後來的一些史書上都有記述,所以黃帝才被公認為我們的祖先,黃帝陵也是後來修造的。黃帝陵在城北橋山上,山上古柏森森,山下有沮水縈繞其間,景觀莊嚴肅穆。這座陵墓僅3.6米高,陵周長約48米。陵口有碑亭,碑上書“黃帝陵”三字。後麵還有一座碑亭,碑上刻“橋陵龍馭”四字。後來曆代皇帝前來祭祀,多有碑刻,使這裏的環境更富有皇家陵墓之氣質。
關於黃帝陵和黃帝的死、葬情況,可見《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其來年冬……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塚橋山,釋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塚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二是大禹陵。此陵位於浙江紹興。大禹是距今四千餘年我國夏朝的創始者,相傳他領導人民治理洪水,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而且他具有極高的品操。相傳他“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所以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崇敬。
關於紹興的大禹陵,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曾寫道:“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幾千年過去了,雖曆經滄桑,但此地之為禹陵則無變。
紹興大禹陵,由禹陵、禹廟組成。禹陵位於禹廟之東。廟西有河,上為禹貢橋,過橋向東南行,即禹陵,今僅存一座“大禹陵”碑亭。禹廟的布局很有特點,它倚山就勢,南北向中軸線布局:過貢橋即為廟之西南角,有西轅門可入,進入廟內須轉一個彎才到廟的中軸線上。中軸線自南向北,地勢由低而高,南牆一塊照壁,壁前一亭,即岣嶁碑亭,向北為午門,門內又一院落,北首數十級台階,上為祭廳,其北又一院子,正北即禹廟之大殿,高20餘米,歇山重簷屋頂,屋脊上書“地平天成”四字,建築形態巍峨壯觀。殿內大禹塑像,後屏繪有九把斧頭,意為他治水開通九條河流(九派)。此建築最早建於梁代,今存之建築建於近代。院子左右有東西配殿,今為中國古代水利、治水之展覽廳。由東配殿旁出,前有一小山,山上有亭,曰“窆石亭”,亭中立石,高2米,周圍亦2米許,頂端有小孔,相傳此乃是大禹靈柩下葬時用的平衡物。這是否可信,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墓,無論規模、形態、記述,都稱得上是最偉大的帝王陵墓,甚至在世界曆史上都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