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出土文物中發現有許多明器(墓中的陪葬品),能說明當時的住宅建築的基本形式。一座平麵為曲尺形的住宅建築,和院子在一起,是一個近乎正方形的平麵。從其他一些出土的明器來看,有的也有樓房。在牆上刻出柱、枋、地袱、叉手等,可以窺知當時木構架的形狀大體和宋代相同。窗的形狀除了方形和橫長方形以外,還有成排的條狀窗洞,很像六朝和唐宋間的直欞窗。屋頂多用懸山式。圍牆上也有成排的條狀窗洞或其他形狀的窗,似乎明清二代最發達的漏窗,在漢代早已種下根苗。
四川成都曾出土一個大型住宅模型,其主人也許有一定的官銜。這個住宅的布局分左右兩部分:左側有門、堂,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右側是附屬性建築。左側的外部有大門,門上裝有柵欄,圖畫得很詳細具體,很有建築史學價值。門內分為前後兩個院子,均用回廊繞之,很有生活情趣。後麵的院子正麵,繪出三開間的正屋,屋上梁架也畫得很清楚,屬懸山式的單簷屋頂。室內還畫出兩個人席地而坐,談笑風生,院中有雙鶴起舞。屋前有台階,據分析這是家中的堂屋。另一個院子裏有兩隻雞在爭鬥,也屬家中的一種戲娛性的活動。右側也分前後兩院,用回廊繞成。前院較小,興許是個雜院,裏麵有廚房(右)、水井(左)與曬衣架等。後院內有一個高樓,可作觀望遠眺。高樓的屋頂用廡殿式(四坡頂),簷下有鬥拱,十分講究。樓的下麵還畫出樓梯,可拾級登高。
漢代對人的社會等級看得很重,所以在住宅中把大門做得很考究,一般說貴族的宅第,外有正門,共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屋頂中央高左右兩邊低,邊上是小門,用於一般的出入,有重大事件時,需有一定的儀禮,則“大開正門”。據分析,大門以內,還有中門,它和正門都可通行馬車。門旁還有附屬房間可以居留賓客,稱為門廡。院內以前堂為主要建築。堂後以牆、門分隔內外,門內有居住的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後再建飲食歌樂的後堂的,這種布局應自春秋時代的前堂後室擴展而成。除了這些主要房屋以外,還有車房、馬廄、廚房、庫房以及奴婢的住處等附屬建築。
我們知道,住宅建築最直接地反映著人們的生活,但在住宅內部的家具也是很能表述當時的生活的。
直到東漢還沒有椅子和凳子,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或者坐在床上,因此桌子的形式也與後來的不同,那時多數為比較矮的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