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縣城東約十裏處,南為驪山,北有渭水,可以說是一塊“風水寶地”。據《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秦始皇登基即位不久,就開始建造他的陵墓了。但是,直到他五十歲去世(前210),陵墓還未完全造好,可見其工程之浩大。這座陵墓的設計,真可謂用盡心機。“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複出者。樹草木以象山。”據記載,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時,令皇宮內的宮娥殉葬其中,又將修墓的工匠也關閉其中,活埋在墓內。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堆成的山陵,經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但至今它的高度還有近50米,可見當年的雄姿。現存陵墓為方錐形夯土台,東西345米,南北350米。周圍有兩層牆垣,內垣周長3公裏,外垣周長6公裏。這座陵墓雖經項羽破壞,但地下之物尚存。近年來,在陵墓的外周已發掘出大量的兵馬俑、銅馬車等約八千餘件,更可見它的舉世無雙之偉大。秦始皇陵的做法,後來便影響到漢代乃至後來曆朝曆代。如墓室中布置成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形態,以水銀作江河海洋的象征等等。
再說漢代的茂陵。茂陵在陝西興平東北的竇馬。這座帝王陵墓可以說是漢陵中最偉大的,它是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的陵墓。漢武帝是漢代的第五代皇帝,在位達五十餘年,很有功績,開創西漢的鼎盛時期;他的陵墓最偉大,也屬理所當然。這座陵墓在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就開始進行規劃、設計了,一共造了53年才完成。當漢武帝崩後下葬時,陵上之鬆柏已長成幾人合抱了。茂陵規模甚大,周圍有夯土方形城垣,每邊長達400餘米。裏麵的墳墓呈圓台形,看上去很有莊重感。
然而,地麵上的墳的偉大,也許僅是有高大的山的形象和一些碑碣、石像之類;而地底下的墓卻更了不起,墓裏麵放進無數的東西。這就是所謂“虛地上,實地下”的中國墓葬文化。在茂陵中,據《漢書》記載,墓室裏金銀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據說到了漢武帝的靈柩放進去時,裏麵已沒有其他空位了。這許多葬品,可惜到了西漢末年農民起義時被盜去不少。
最後說漢昭烈帝劉備惠陵。這座帝王陵很特別,它與武侯諸葛亮祠合一處。這就成了中國曆史上君臣合廟之千古絕唱。惠陵位於成都武侯祠西側。人們心目中隻知武侯祠而不太了解惠陵。這個祠的平麵,中軸線布局,前麵兩道門,然後是劉備殿,過廳之後為諸葛亮殿。惠陵也有中軸線,是從背後開始的。在諸葛亮殿之西,有一桂荷樓,樓西為琴台(亭子),然後有一小門,上書“中有漢家雲”。人內是一條曲線形的夾道,兩邊紅牆,牆內竹林滴翠,十分幽靜。其實在路的西側就是墓了;但人們必須沿此路繞過墓,才到墓前麵,這裏是劉備陵墓的中軸線起點。這種空間處理是十分巧妙的,它能使兩處靠近的空間變得甚“遠”。這是一種禮儀上的,但又是感覺上的需要。中軸線的最南端是一塊照壁,然後兩個廳,墓在後廳之北。墓呈半球形,高約1.2米,體量雖不大,但亦富有紀念性。
這座帝王陵從曆史文化來說是做得比較確切的,它成了漢代曆史的一個“句號”。在劉備殿上有一副對聯雲:
一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台何處尋漳河疑塚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
這正說明從此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魏晉南北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