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世紀文化老人許書紀(1)(2 / 3)

許書紀是搶救瀕於消亡的梨園戲劇種第一人,是《陳三五娘》古劇新編的開創者,也是梨園戲革新的先驅者。由於他嘔心瀝血、辛苦灌溉、精心培育,使“梨園凋落經風雨”變成“老樹新花浥露開”的盎然春色!

在1954年華東會演中,許書紀參與整理的小戲《入窯》(合作整理者:張昌漢)、《桃花搭渡》(合作整理者:約莫)榮獲演出獎、劇本二等獎、演員二等獎與三等獎。[《入窯》獲演員二等獎者:許書美(飾呂蒙正)。《桃花搭渡》獲演員二等獎者:蘇燕玉,獲演員三等獎者:陳宗熟(飾渡伯)]還有高甲小戲《掃秦》(合作整理者:陳建德),在福建省第二屆地方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獎、演出二等獎。《陳三五娘》、《入窯》、《桃花搭渡》3個劇本,分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並收入“華東地方戲曲叢書”。這3個劇目和《掃秦》半個世紀以來盛演不衰,還活在今日的舞台上,生命力之強是驚人的;而且流傳到東南亞諸僑居國,在國外產生很大的影響。《陳三五娘》、《入窯》成為梨園戲的經典劇目,也是傳世之作。1954年,許書紀與林任生、張昌漢合作整理的梨園戲傳統劇目《呂蒙正》、《蘇秦》,也成為梨園戲優秀保留劇目,直到今天還在演出。1952-1954年是許老戲曲劇本創作的黃金時代,回響著華彩的樂章。

第三部曲

六年牢獄苦難,演奏著剛強、淒厲的樂章華東會演之後,許書紀聲名大振,戲劇界有些人讚揚他“三元及第”(他參與整理的3個劇本在華東會演皆獲劇本獎)。許書紀把榮譽當作是人生跑道上的起點。他馬不停蹄地又整理梨園戲傳統劇目《周德武》、《葛希諒》。1955年,上級突下一道調令,將他調到晉江專區文教科當科員,主管“戲改”工作。許老雖感意外,但認為是工作需要。許書紀經常下到每一個劇團作調研,用一顆熱烈的心深切地關心劇團的經營、藝人的疾苦,像和煦春風溫暖著藝人們的心。他把藝人們當作兄弟姐妹看待,藝人們則將他看作良師益友,稱頌他是“藝人祖宗”。在這段期間,有3個青年女演員向他反映了晉江專區文教科長馬某某曾對她們有猥褻行為。許書紀一聽萬分憤慨!即向地委某領導彙報這件事,反被責問:“你在搞什麼鬼?”許書紀把這股惡氣憋在肚子裏。他為這3個受侮辱的女演員憤憤不平,更痛恨那個道德品質敗壞的馬某某。1957年“大鳴大放”運動中,許書紀本著幫助黨整風的態度站出來揭批那個文教科長,貼出3張大字報,有理有據地揭發其玩弄女演員的種種劣行。為了促使地委給馬某某應得的懲處,他還到兩個劇團去發動藝人大膽起來揭發馬某某,藝人們一時義憤填膺,說要組織全體演職員向地委請願,但說了並沒有具體行動。不久,“反右”鬥爭如驚雷裂空,“反地方主義”似黑浪滔天。許書紀以為自己一身清白,對黨一貫忠心,在複雜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完全沒有設防。他畢竟是一個胸襟坦白、光明磊落的文化人呀!1957年11月初晉江地委有關部門突然把他叫到市政協禮堂去批鬥,說他“煽風點火,誣陷黨的領導,就是反黨”。這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啊!鬥爭會上,不擺事實,不講道理,不容他分辯,就這樣被扣上“反黨”罪名。一向思想單純,還帶有書生意氣的許書紀,哪能悟出他成為“反地方主義”的“祭旗之牲”,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許書紀滿腹憤懣,不肯低頭屈服,還要辨明是非。他想,那個蛻化變質的文教科長是共產黨的敗類,怎能代表黨?他率真正直,說話不會繞彎子,強烈要求請3位受侮辱的女演員出來作證,便能分清誰是誰非,辨明誰正誰邪。他哪想得到,組織上既已認定他“反黨”,豈容他申辯?欲訴無門,銜冤莫辯!於1958年1月,以“現行反革命罪”把他逮捕入獄;同年5月1日,由晉江專區中級法院判處他有期徒刑8年。此時此刻,許老如墜深淵,內心掀起陣陣暴風雨……良久無聲,隻見他雙眼射出兩道火光……

一個知名劇作家被帶上鐐銬,押送到德化縣勞改瓷廠,強迫勞動改造。

他被分配到體力勞動最為繁重的砍木組,每天淩晨被押入深山伐木,傍晚挑著柴草回隊部,受盡重重折磨。每天晚上癱倒在床上,腦海裏總是浮現著妻子與3個幼小子女的身影,不由他心頭陣陣絞痛,悲淚濕透枕巾。幾個月後,他關節炎發作、脫肛。有幾次,他挑了三四十斤柴草(其他勞改犯都挑100來斤),在山路上顛簸,寸步難行,掉隊了。回到隊部,挨了一場又一場鬥爭。最讓他氣憤的是,那些圍攻、鬥爭他的“英雄”是特務、土匪、地主、惡霸,他受盡這些壞人的謾罵,怎不氣炸胸膛!無奈隻能以沉默表示反抗,以隱忍、屈辱等待著總有一天黨替他平反昭雪。

在對許書紀的幾番鬥爭中,勞改隊部有一個心地善良的領導(泉州人),看到許書紀那痛苦的神情,動了惻隱之心,才把他從砍木組調到彩繪車間。從此,許書紀聊以發揮一點他書畫的才華。他在瓷器上畫竹、畫梅、畫山水。還有,每逢勞改隊組織犯人排練節目,也叫他作詞、配曲。這樣,許書紀得以充實一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每看到他寫的節目演出時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也分享一份喜悅,而一時忘記自己還是個“囚犯”。每當夜闌人靜,他獨臥床上,饑腸轆轆,輾轉難眠,朦朧中隻見鐵窗外荷槍武警的身影,思緒萬千……這漫漫長夜,何日是盡頭?

1962年,中共中央責令福建省委為當年“反地方主義”蒙冤的同誌平反,給許書紀冤案的昭雪帶來一線希望。1963年,許書紀當年所反對的那個文教科長馬某某,奸汙了特聘到晉江專區演出的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的一個女青年演員,事發之後,中共石家莊市委向晉江地委作了反映,晉江地區幹部群眾嘩然,紙難包火,馬某某即被開除黨籍,降職調任安溪縣食品公司經理。福建省委與晉江地委組成專案組,對許書紀的案件進行複查,書麵結論是“放鳴期間,主要是反對馬某某個人,還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1963年7月1日,晉江專區中級法院裁決書稱:“1958年對許書紀的判決是錯誤的……撤銷原判,無罪釋放。”許書紀自1958年1月入獄,至1963年7月平反出獄,在勞改隊熬過了5年半時間,他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病魔、餓鬼的侵害,終於重見天日。他47歲入獄時,正當盛年,滿頭黑絲;52歲出獄時已是白發蒼顏,百病纏身。

災難,給他的身心留下了創傷,但也磨礪出他堅強的意誌。

許書紀獲得平反後,晉江專署人事局將他安排在晉江專區藝校當教員,工資降為40元(逮捕前,原工資為105元)。1965年,藝校撤銷後,調回福建省梨園戲劇團當圖書室管理員,工資為60元。對此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與不合法的工資待遇,許老隱忍不言。在貧病交加中,他與張毓昆合作了表現泉州地下鬥爭的現代戲《古城劫獄記》和表現明朝大臣於謙盡忠被誣處死的曆史劇《正陽門》。以愚鄙見,這兩部作品與他早期的“扛鼎”之作——《陳三五娘》、《桃花搭渡》等劇本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原因何在,引人深思。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工作隊進駐省梨園戲劇團的第四天,突然宣布許書紀是未摘帽的、沒有改造好的右派分子。這真是晴天霹靂!許書紀大聲疾呼:“天啊,這頂右派帽子何時給我戴上的?”在那黑暗的年代,你就是喊破喉嚨,也沒有人理你。於是,他蹲“牛棚”,遭抄家,挨批鬥,服勞役,最後被強行押送到五七幹校。在五七幹校時,軍宣隊要為他摘“右派帽子”,他氣憤地說:“我沒有反黨反社會主義,不是右派分子,沒帽子可摘!”[許書紀被劃為“右派”,既沒有將材料與他本人見麵,沒有經他本人簽名蓋章,也沒有向群眾宣布;況且,省、地專案組已下結論,認定他“不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因此,許書紀不承認自己是“右派分子”。]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的“右派”才得到改正,辦理了離休手續。

由於曆史的種種失誤,在許書紀正處於華彩的創作時期,6年服刑、10年“文革”,被迫擱筆,這無疑是個莫大的損失。他離休之年,雖已古稀,但餘熱尚熾,他要把被耽擱的時間追回來,再為文化事業做點貢獻。

尾聲

步入耄耋之年,演奏著融和、舒徐的樂章走過了漫長而坎坷的人生路,閱盡風霜誌彌堅。許書紀離休以後,僻居在安海古鎮高厝圍。這裏遠離鬧市,彎曲小巷裏,一座古式老宅,聽不見車馬聲喧,也聽不見娛樂場所的刺耳音響。小小庭園,有他栽種的花木,有他親手堆砌的假山奇石,清幽而寂靜。他和老伴、小兒子生活在這裏,悠然自得。他的大兒子、二兒子和女兒也常回家看看他老人家,一家人歡聚,其樂融融。先生暮年,思路清晰;編撰楹聯,時有佳句;臨池揮灑,筆力猶健。但因年齡的關係,20多年來已輟筆劇本創作。他說:“經營一個劇本是個大工程,力不從心啊!上歲數了,作些雕蟲小技的玩藝兒,同樣是文化工作嘛。”他對楹聯創作情有獨鍾,有很高的造詣。他的聯作,或立意高遠,蘊含哲理;或典雅清麗,文采流溢;或灑脫風趣,具有閩南鄉土氣息,備受人們讚譽,蜚聲鄰裏。

凡有親戚朋友求索對聯,他都欣然命筆。其晚年所撰對聯洋洋灑灑,成果豐碩。他自幼受到父親的濡染,家學影響,一生與楹聯結下不解之緣,早在1950年就有《解放春聯》問世。現在泉州美食街牌坊石柱上鐫刻的那副對聯“小天地大場合讓我一席;品人物說古今飲他幾杯”,乃是1965年他為泉州“小品茶室”而撰的。2000年,他作了一副對聯:“藝文頭等事,屈子千古,坡公千古;富貴眼前花,嫣紅一時,姹紫一時。”這正是許老淡泊明誌的寫照。他自己最為得意的是為悼念鄧拓(福建人)而作的楹聯:

“冤結燕山老,淚揮閩海潮。”先生憤激之情溢於言表,似見他慟哭先賢血盈襟。此聯堪稱為千古絕唱。上世紀80年代他花費多年心血,搜集其先父一生所著聯語500多副整理出版,冠名《桐蔭聯鈔》。1995年他領銜主編《泉州對聯叢談》。2002年,他以91高齡領銜選注《晉江楹聯選》(晉江文化叢書之一)。

其他著述還有《紀生抗戰歌曲選》、《香蕉子》(童話詩集)、《八閩許氏發祥史》等。這對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又做了一大貢獻。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許老步入21世紀已屆90高齡,他以剛毅的意誌,戴著一副深度老花鏡,還借助一柄放大鏡,整理出他一生所寫的劇本、詩詞、楹聯、筆記,結集為《許書紀藝文集》,於2005年1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梓行。這些作品是他一生心血凝聚而成的,也是他世紀人生著述的薈萃。

本文原載於《泉州晚報·海外版》2003年2月20日、2月27日、3月6日,後收入作者專著《泉州戲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和2008年在台灣出版的《泉南戲史鉤沉》;入選《泉州史事紀實》(海風出版社,2007年4月版)。

收入本書時,作者略作了修改,並附注如下:

泉州市文化藝術界元老許書紀先生於2008年11月14日與世長辭,終年九十有七。

11月18日出殯那天,秋風蕭瑟,哀樂嗚咽。前往安海古鎮送先生上路的,有文化界、戲劇界諸多名流,還有泉州市、晉江市有關領導以及各界人士上千人。他們沉痛地向這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深致惋惜和悼念。

先生知識淵博,文化底蘊深厚,在戲曲、楹聯、詩詞、音樂、書法等方麵都有高深造詣,堪稱泉州本土一座豐碑。

先生晚年,深居簡出,仍有很多後學登門請益,他都熱情接待,不吝賜教。先生提攜後進的高貴品格,後人永銘肺腑。嗟乎!霄壤阻隔,請教無從。

我於上世紀90年代晚期,為了搜集地方戲曲史資料,多次上門聆聽先生教益。先生耄耋之年,精神矍鑠,每與我促膝傾談,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有時竟達一二點鍾,講述了許多彌足珍貴史料。

記得2003年初春時節,我草成《許書紀人生三部曲》一文,征求先生意見,先生凝神諦聽我朗讀,給予指點,首肯發表。今值先生逝世周年之際,披閱舊稿,感傷不已,深為先生高山景行,私心仰慕,故研墨吮毫,再作修訂,不作諛詞溢美,發自素悃紀實,聊以寄托哀思。

(莊長江,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一級編導,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著有《泉州戲班》等多部。)

陳三五娘

許書紀等 整理

時代 南宋末年。

地點 潮州(現廣東汕頭)

人物 陳三(陳伯卿) 五娘(黃碧琚)

益春 李姐 林大 卓二

黃九郎 歐氏 小七 奉夫

第一場 睇燈

時間 元宵夜。

地點 潮州城燈市。

人物 陳三 五娘 益春 李姐

【鼓樂聲鳴,一片歡樂。

(合唱〔翁姨疊〕)弄嗹柳

柳嗹弄來嗹!

吹簫彈琴打秋千,

對嫦娥高舉玉盞金杯,

逍遙自在,天上人間。

叮叮當當柳啊弄嗹!

【陳三上。

陳三 (唱〔長翁姨〕)潮州好街市,又逢春宵月圓時。

陳伯卿,因送哥嫂廣南赴任,今日路經潮州,欣逢元宵佳節;四處張燈結彩,笙歌管弦,一片好風光。

我不免漫步遊賞一番,也是人生樂事!

(吟詠)元宵景色家家樂,

簫鼓喧天處處春。

上下樓台火照火,

往來車馬人看人!

【五娘、益春上。

五娘 (唱〔麻婆子〕)遊燈市,看景致,人物好打扮——

錦繡珠璣!

益春 (接唱)滿城王孫仕女,

都來玩樂遊戲。

五娘、益春 (合唱)今夜燈光月團圓,琴弦笙簫鬧滿市。

【李姐上。

李姐 (念)好燈好月人人愛,

上街遊賞心花開!(見五娘)

阿娘萬福!

益春 李姐,你匆忙哪裏去?

李姐 老姐特來睇燈。益春兒,你家員外怎肯讓阿娘出門來?

益春 多虧阿媽說,元宵放花燈,一年隻一次,才準我們出來睇燈。

李姐 大街上人馬混雜,待老姐伴著你們走。

五娘 相伴也好。要從哪條街走?

李姐 聽我說來!

(唱板)東街起,西街轉,

南街去,北街返;

老姐譬如“引路師”一般。

來呀,跟我來呀!

【後台鼓樂熱鬧。

五娘 今夜真是好元宵!

益春、李姐 實是好元宵!

五娘、益春、李姐 (合唱〔長翁姨〕)

幸逢太平年代,

人山人海,

處處歌舞開懷。

【內聲:“打秋千囉!”

五娘、益春、李姐 (接唱)高打秋千齊聲喝彩!

李姐 阿娘,那邊有人蕩秋千,真是好看!

五娘、益春 我們且停此地一觀。

【內唱 上元景,好風光,

燈如花,月如鑼,

人人吹唱歡樂歌,

高打秋千好快樂!

唆囉唆——

唆著李婆!

李姐 (接唱)唆囉唆,

唆著李婆!

【內唱李婆,李婆!

李姐 煞。阿娘,益春!看人家蕩秋千,我也做得來。

五娘、益春 好!你就做來一看。

李姐 我來做,我來做!益春兒,你來做個幫手。

益春 好!我來把你一推。——唆囉!

李姐 (學打秋千,唱)人人吹唱人人歡,高打秋千好快樂!

唆囉唆,

唆著益——(踩著益春腳趾)

益春 死姐,唆著我了!

李姐 怎麼?唆著你了。哎呀!失禮,失禮!

【內聲:“賞燈囉!”

五娘、益春、李姐 (合唱〔中潮〕)

看那大街小巷,

百樣花燈巧剪裁,

千門萬戶一片光彩。

賞燈人群相倚相挨,

摩肩接踵前去後來,

人人打扮梳妝,

真是豐姿豔態!

【內聲:“賞鼇山囉!”

李娘 阿娘,益春!那邊有人賞鼇山,真是熱鬧,我們也停著看看。

五娘、益春 好!我們且停此地一觀。

【內唱〔長翁姨〕高高山上一廟堂,

姑嫂兩人去燒香;

嫂燒香,求生男,

姑燒香,配好郎。

求呀求生男,

配呀配呀郎。

哎囉,乒乒乓乓!

李姐 (接唱)哎呀叮叮當當!

【內接唱:哎呀乒乒乓乓。

李姐 煞!

五娘、益春、李姐 (同唱〔長翁姨〕)

鰲山上,巧安排。

結燈棚,掛繡彩;

鐵拐弄葫蘆,

金蟾戲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