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世紀文化老人許書紀(1)(1 / 3)

許書紀藝術生涯

陸君雲

許書紀,1912年12月12日出生,2008年11月14日去世),字紀生,福建省晉江安海鎮人。出生於書香世家(父親許經明,清光緒壬辰科秀才),天資聰穎,幼年隨父讀律詩絕句,念上幾遍就能背誦。泉州培元中學高中畢業。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首任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知名劇作家、楹聯家。

許書紀幼讀私塾,習讀《三字經》、《千字文》等儒家學說。後又獲授新學,聽父輩講述孫中山的革命故事,接觸新思想,萌發愛國意識。從小受父親熏陶,終生銘記父親的教誨:為人當正心修身。把正心修身四字作為座右銘,鞭策自己做一個正直、忠於職守、敢於為弱者請命、敢於與邪惡鬥爭的知識分子。

1931年,許書紀在泉州培元中學高中畢業後秉承父誌,在安海當了兩年的小學教員。1934年浮海南渡,在菲律賓僑校仍執教鞭。

抗日戰爭時期,在民族感情的驅使下,於1941年毅然從菲律賓回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滿腔熱情投入時代的洪流,獻身反侵略的戰鬥,參加了中共閩中地下黨組織的晉江二區抗敵劇團(簡稱二抗劇團),擔任歌詠隊的指揮、作曲。還親自創作了一首首抗戰歌曲,如《海風之歌》、《劇人歌》、《晉江二抗劇團團歌》、《打鐵歌》、《鑄英頌》、《炸彈之歌》等20多首曲。這些歌曲,當時在晉江安海一帶廣為流傳。“二抗”劇團是閩中地下黨的外圍組織,被當局視為赤化組織,因而引起敵特的注意。1945年6月“科任事件”發生後,暴露了身份,中共地下黨組織正式通知迅速轉移到鄉下。遂輾轉在鈔井、周坑等地,以小學教員身份作掩護,在農村建立了停靠點,為地下工作者提供方便,堅持到抗戰勝利。1949年8月受組織上通知返回晉江,迎接解放大軍解放家鄉。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末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指派,到香港籌集黨的活動經費。在閩中駐港小組領導下開展工作,動員菲島閩僑為祖國的徹底解放,捐資獻武器支持革命鬥爭。並利用與國民黨軍325師師長陳言廉(南安人)的同學關係,郵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革命書報給他閱讀,大力策反,爭取他棄暗投明,促使陳言廉率師起義。留港將近3年,為祖國解放事業,奉獻出一顆赤誠之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任晉江縣文化館首任館長。1952年集結散處民間的梨園戲藝人,組建晉江縣大梨園實驗劇團。其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五娘》、《入窯》、《桃花搭渡》,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大獎。曆任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首任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等職。1955年調到晉江專區文教科當科員,主管戲改工作。在“反右”鬥爭中被扣上“反黨”罪名。1958年1月以“現行反革命罪”逮捕入獄,5月1日被晉江專區中級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年。1963年7月撤銷原判,無罪釋放。任晉江專區藝校教員,繼而調回省梨園戲劇團當圖書室管理員,創作了表現泉州地下鬥爭的現代戲《劫獄記》和歌頌明朝愛國主義英雄於謙的古裝戲《正陽門》(“文革”中散佚)。1966年“文革”一開始遭受衝擊,後到“五七幹校”勞動。至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得到改正,辦理了離休手續。離休後雖過古稀,但餘熱尚熾,編撰楹聯時有佳句。善書畫,畫竹、畫梅、畫山水,題款、寫字、臨池揮灑筆力猶健。對楹聯創作,情有獨鍾,有極高的造詣。1995年領銜主編《泉州對聯叢談》。2002年領銜選注《晉江楹聯選》(晉江文化叢書之一)。對繼承發揚傳統文化遺產又做了一大貢獻。為泉州市文聯、晉江市文聯、晉江市中華詩詞學會、石獅市楹聯學會、晉江市新四軍研究會顧問。

著有《解放春聯》(1950年)、《桐蔭聯鈔》(整理其先父一生所著聯語500多副,1988年)、《八閩許氏發祥史》、《泉州對聯叢談》(合著)、《紀生抗戰歌曲選》、《許書紀藝文集》(劇本、詩歌、音樂、楹聯、書法、筆記六類藝文,2006年2月首發)等。

許書紀人生三部曲

莊長江

序曲

家風濡染童心,演奏著柔和、親切的樂章許書紀先生說:“父親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良師!”

他的父親許經明,清光緒壬辰科秀才,地道的尊孔儒者,博學多才,極重道德文章,善詩文,精書藝,工楹聯。而以楹聯創作為長,人稱“楹聯大師”。許秀才生長在清末民初那軍閥混戰的黑暗年代,憤世嫉俗,僻居鄉隅,以興學施教為樂,一生執教50年。

1912年,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結束了封建帝製,建立中華民國。這一年的十一月初四日清晨,許秀才在書房裏看書,他的嬸娘走進書房報喜來了,說他的妻子生了一位男孩。許秀才樂得仰天大笑,說:“新紀元生貴子,國有大喜,家有大喜也!”隨後,他在書房裏來回踱步,想為兒子取個好名字。

“這孩子生在中國曆史新紀元……”許秀才沉吟有頃,脫口而出:“就取名紀生!”在許氏族中,紀生屬“書”字輩,人們也稱他“書紀”。

書紀生長在這書香之家,三四歲的時候,父親便教他讀律詩絕句。這孩子天資聰穎,跟著父親念上幾遍就能背誦。父親特別喜愛他,常常將他抱坐在膝上給他講姑嫂塔、五裏橋的傳說,講鄭成功少年時期的故事,小書紀聽得津津有味。那時,他的父親在鄉村學堂教書,小書紀和幾個蒙童一起入學。他的父親常對學生講述孫中山的革命故事,傳播新思想,使學生們萌發愛國意識。書紀自小受父親熏陶,終生銘記父親的教誨:“為人當正心修身。”“正心修身”這四個字,就這樣在小書紀的心田中深深地紮下了根;長大後,作為座右銘,鞭策著他一生做一個正直的、恪守道德的、敢於為弱者請命的、敢於與邪惡鬥爭的知識分子。

1931年,書紀於泉州培元中學高中畢業後,秉承父誌,在晉江東石、龍湖當了兩年小學教員。1934年,浮海南渡,在菲律賓僑校仍執教鞭。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民族感情的召喚下,於1941年毅然回國。

第一部曲

八年革命鬥爭,演奏著高亢、激昂的樂章許書紀回國的時候,正當30歲,血氣方剛。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以滿腔熱情投入時代的洪流,參加了中共閩中地下黨領導的外圍組織晉江二區抗敵劇團(簡稱“二抗劇團”),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擔任歌詠隊指揮、作曲。他先後組織了多次的大型歌詠會,高唱扣人心弦的戰歌。每一首歌唱完會場就像開鍋似的,沸騰起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聲經久不息。他還親自創作了20多首抗戰歌曲,如《海風之歌》、《劇人歌》、《晉江二抗劇團團歌》、《打鐵歌》、《鑄英頌》、《炸彈之歌》等。這些歌曲,當時在晉江安海一帶廣為流傳,多少青年高唱著他的歌,走上了抗戰道路;多少民眾吟唱著他的歌,振奮了民族精神!這不是歌,是號角,是炸彈,是烈焰!是許書紀血管裏的血在燃燒,在沸騰,發出的時代最強音。

二抗劇團被當局視為赤化團隊,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在白色恐怖籠罩下,許書紀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有人曾勸他躲一躲,他理直氣壯地說:“宣傳抗日,何罪之有?”仍舊堅持抗日宣傳。直到1945年6月,“科任事件”[閩中地下黨省委組織由福州轉移閩南時,船過科任村,被國民黨特務呂覺劍扣留,人員被捕,檔案也全被查獲。]發生後,他暴露了身份,地下黨組織正式通知他迅速轉移到鄉下。他輾轉在鈔井、周坑等地,以“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在農村建立“停靠點”,為地下工作者提供方便,堅持到抗戰勝利。

1946年末,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吹響了衝鋒號,許書紀接受地下黨組織的指派,到香港籌集活動經費。他在中共閩中駐港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動員菲島閩僑為祖國的徹底解放,捐資獻武器支持革命鬥爭。同時他利用自己與國民黨軍325師師長陳言廉(南安人)的同學關係,郵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革命書報給他閱讀,大力策反,促使陳言廉棄暗投明,率師起義。許書紀留港將近3年,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無私地奉獻出一顆赤誠之心。

1949年8月,組織上通知他返回晉江,迎接解放大軍解放家鄉。

第二部曲

八年文化工作,演奏著優美、華彩的樂章新中國成立以後,許書紀回到他原來的崗位,從事教育,繼承父親的衣缽。他於1950年到東石小學重執教鞭。

1951年初春,晉江縣文教科科長何紹先要籌建縣文化館,需物色一位在閩南地區有影響且熟悉地方文化的知識分子來當館長。有人向他推薦了許書紀。何紹先經過深入了解,認為許書紀是一位愛國愛家鄉的文化人,在文化藝術方麵造詣很高,在黨的領導下,幹了多年的革命鬥爭,是個難得的文化館長人才。何科長當了伯樂,許書紀首任晉江縣文化館館長。

解放初期,百廢待興。許書紀上任不久,了解到晉江原有的上百棚戲班子因為業務冷淡,大多自行解體。藝人們流落農村,有的撿豬糞,有的踩自行車載客,有的竟乞討度日……生活相當困難。他將戲曲藝人的悲慘處境向何科長反映,說新社會不能再讓藝人“演戲頭、乞丐尾”,建議政府把藝人們組織起來,成立劇團。何科長認為這正符合中央關於“戲改”指示的精神,把這個任務交給文化館去完成。

許館長即指派文化館幹部陳朝鵬去搜羅提線木偶戲演員10多人,於1951年4月,組建了晉江縣木偶實驗劇團。接著,於同年10月,又指派文化館幹部陳啟初,以“金賽樂”高甲戲班為基本陣容,再吸收“福慶成”高甲戲班部分演員組合為晉江縣民間高甲戲劇團。1952年初,他親自著手籌建晉江縣大梨園劇團。1953年初,以原東石潘徑村“金永成”布袋戲班為基礎,組建晉江縣潘徑布袋戲劇團(現晉江市木偶劇團前身)。

許書紀自1951年1月至1953年3月,任文化館館長的兩年期間,自覺地執行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大力扶植民間戲曲,以“敢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把晉江縣4個地方劇種(提線木偶、高甲、梨園、掌中木偶)分別組建為專業劇團,由原來班主製的班社,改革為集體經營的劇團,在建製、性質、任務、方向等方麵與以往的班社大相徑庭,這是戲曲有史以來的大組合,也是時代變革的產物。許書紀為民間戲曲的生存與發展,傾注了心血,盡了一個文化工作領導人的職責。

解放初期,梨園戲藝人星散。如何搶救這個宋元南戲的古劇種?梨園戲三個流派可否融合?令許館長頗費心思。1952年初,福建省文化局下達華東文聯建議整理《陳三五娘》的文件,促使他下了決心,先將三流派的著名師傅、演員、樂員集中起來。請來了曾當過戲班主的陳淑順、許書美,把籌建梨園戲劇團的想法告訴他們,委托他二人盡快去搜羅藝人。

是年3月始,陸續集結了上路、下南、七子班藝人20多人,有蔡尤本、許誌仁、姚望銘、葉恢景、林玉花、林時棖、李茗鉗、許書美、陳淑順、姚蘇秦、葉凸治、蘇鷗、施織、林樹盤、許貽凸、佘出治、楊仁丁、張昭語、王武酒、施教恩、陳進水、丁金玉、康美嬌、鄭貢、邱祝、施性澤、何淑英、王愛忠等。

許館長把他們安置在青陽鎮東岩禪寺。荒寺寥落,香客稀少。這裏既是團址,也是藝人們的宿舍,佛堂就是排練場。

劇團組成初期,藝人們由渙散的“湊腳老戲”形式變成了有組織、有製度的大集體。有些人對於新的環境難以適應,有些人鬧不團結,再加上藝人沒有基本工資,陷於貧困境地,連旱煙也買不起,怎能安心從藝?許誌仁每天要趕早去賣豆腐,蘇鷗常常請假回家打葭苴(草袋),許書美也曾偷空出門踩自行車載客,姚蘇秦要回家幹農活,葉恢景要兼顧擺攤賣香煙,李茗鉗幹脆卷起鋪蓋要離開。許館長十分關心藝人們的疾苦,總力所能及地為他們排憂解難,經常掏出自己的錢供藝人買旱煙、醫病。梨園戲名淨姚望銘的嶽父去世,要去奔喪,卻身無分文,許館長立即從他的工資中拿出幾十萬元(舊人民幣,折合新人民幣幾十元)資助他。有幾次,他發現劇團無米下鍋,即將家中米缸裏的大米倒出來,拎到劇團,聊解斷炊之危。藝人們開玩笑說:“劇團的米缸與許館長家裏的米缸相通。”諸多事例,不勝枚舉。為解決藝人們的生活困難,許館長積極向上級反映,呼籲撥款讚助。文教科長何紹先立即撥下550萬元(折合新人民幣550元)作建團經費,還每月撥下基本生活費,另外發給每人每月零用錢2萬元(折合新人民幣2元)。許館長關心藝人疾苦的高貴品德,至今仍為老藝人們津津樂道。

許館長曾引用小梨園傳統劇目《入窯》中的一段台詞,風趣地對大家說:“這座東岩寺,好比呂蒙正住的破窯。‘大廳在此地,廚房在此地,臥房也在此地’。百般起頭難嘛,大家要克服困難,艱苦奮鬥。‘咱日後若能發跡,百尺高樓平地起!’”許老詼諧的談吐,使藝人們對前途充滿了樂觀情緒。

建團伊始,有些幹部和新文藝工作者認為梨園戲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後的劇種;《陳三五娘》是才子佳人談情說愛的戲,與火熱的時代氣氛不協調,絕沒有前途,因而大潑冷水。麵對重重阻力,許館長沒有動搖,他堅信組建梨園戲劇團是符合政府關於戲曲改革政策的。

許館長安排文化館幹部陳朝鵬下團負責管理工作;分配林金釵下團記錄由蔡尤本口述的《陳三五娘》戲文,並關照女藝人生活。

關於重點劇目《陳三五娘》的劇本整理,許館長請示過宣傳部部長何紹先(何已由文教科調宣傳部),向他詳細介紹這個劇目的廣泛影響和鮮明的反封建婚姻主題,但是連台本戲,全戲冗長,枝蔓蕪雜,也夾雜一些封建色情的東西;如果整理得好,可與《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媲美。何紹先雖不是閩南人,但他對閩南地方文化非常重視。二人就劇本的整理問題,坐下來交換意見。於今時隔半個世紀了,許老還記得當年何部長在對待傳統劇目的整理如何發揚民主性精華、剔除封建性糟粕方麵,打了一個生動譬喻:“要像蒙塵的明珠,拂去灰塵,熠熠生輝。”何部長一席話,發人深省,使許館長悟出傳統劇目的整理應該掌握的原則與分寸。

許館長雖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但他從來沒有寫過劇本。他參考當年從菲律賓帶來的古籍《荔枝記》,逐字逐句對照、推敲。每寫好一場就先讀給蔡尤本他們幾個老師傅聽,征求意見,還送給何部長審閱。何部長總是認真地閱讀,在政治上給予把關。這樣邊寫邊排,邊排邊改,寫好一場排一場。坐對孤燈細推敲,幾回伏案到天明。終將原有的22出(場)合並,縮編為13出,以“睇燈”始至“私奔”止,把下半部戲全部砍掉,突出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由的主題。因保留該戲很多名曲唱段和獨特的表演藝術,整理本分上下集。我於2000年登門拜訪許老的時候,他把已經珍藏半世紀的《陳三五娘》手稿展示在我麵前。我見這厚厚的一頁頁劇稿,紙已發黃,還有幾處蟲蛀,心頭不禁一陣顫動。許老給我朗誦幾段他當年新寫的唱詞時,我見他雙眼噙著淚花兒。我體味出他當年經受的苦辣酸甜一時湧上心頭!這一頁頁劇稿,字字句句皆出自許老的精心結撰。

《陳三五娘》是小梨園的傳統劇目。梨園戲有史以來,三流派劇目絕不能混演,演員也從無同台演出的先例。這次卻要由三流派演員“合一爐而冶之”。上路、下南的演員很不習慣,甚至有抵觸情緒。許館長鼓勵大家相互探討表演藝術,交流經驗,切磋技藝,取長補短,要努力達到水乳交融。許館長開創三流派的融合,是800年來梨園戲演出史上的突破,開梨園戲革新之先河,是古劇種的裏程碑。

1952年10月,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改革學習班在泉州召開,閩南一些主要劇種(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都派代表參加,老藝人、新文藝工作者、戲改幹部共兩百多人。他們觀摩了晉江大梨園劇團演出的《陳三五娘》之後,出乎意料,大加讚賞,給予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福建省文化局局長陳虹鼓勵大家說:

“閩南的龍眼和龍眼幹是全國有名的土特產,希望梨園戲《陳三五娘》這劇目,也像龍眼和龍眼幹一樣,成為全國聞名的土特產。”陳局長言簡意賅、通俗生動的譬喻,對全體藝人鼓舞很大,使大家看到了光明的前途。

1953年4月,福建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報請中央文化部批準,以晉江大梨園劇團為基礎,與晉江專區文工隊合並,改組為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現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前身),委任許書紀為藝委會主任。新組織的劇團,實行新老合作,上級委派新文藝工作者許炳基、林任生、王愛群、吳捷秋、張昌漢等到劇團,加強《陳三五娘》創作陣容(劇本整理者:許書紀、林任生、張昌漢),從劇本、導演、音樂、舞美等方麵進行全麵的深度加工提高,為《陳三五娘》錦上添花。1954年10月,《陳三五娘》一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下簡稱“華東會演”),以其鮮明的個性、獨特的風格、濃鬱的鄉土氣息和生動的人物形象,還有綜合藝術的和諧完美,贏得熱烈的演出反應,取得了評獎委員會的一致佳評,囊括大會所有獎項:優秀演出獎、劇本一等獎、導演獎、樂師獎、音樂演出獎、舞台美術獎,還有4位演員獲一等獎、2位演員獲獎狀。[獲演員一等獎者:蔡自強(飾陳三)、蘇烏水(飾五娘)、蘇鷗(飾益春)、林玉花(飾李姐),獲獎狀者:李茗甜(飾黃九郎)、施教恩(飾林大)。]“華東初露拔‘荔鏡’,從此海內識梨園”。古老梨園戲躋身全國優秀劇種之林,步入輝煌時期。《陳三五娘》於1956年拍成彩色戲曲界電影,又榮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劇目獎,該劇多次晉京獻演,並赴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在全國戲曲界贏得了卓著聲譽。一出《陳三五娘》救活了一個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