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在伴隨著高甲戲的成長而成長的同時,用創造性的自身發展豐富了高甲戲醜行表演藝術,使高甲戲作為一種戲劇樣式的表現力更為豐富,並對其不斷增強自身傳承的生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公布,高甲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晉江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入選泉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晉江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代傳承
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具有影響力和獨特性的程式得益於傳統的“幕表戲”演劇方法。以往高甲戲的“幕表戲”自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這種程式留給演員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較大,許多讓人脫口叫好的唱白或動作都是生發於即興發揮的實踐演出中。
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主要傳承是以訓練班作為主要手段。1960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晉江高甲戲劇團創辦第一期演員訓練班,招收學員40多人,柯賢溪任班主任,培養出第一代傳人賴宗卯、劉基德等。“文革”期間,劇團解散,直到1977年劇團重建,柯賢溪才重返劇團。1978年,晉江高甲戲劇團再次開辦訓練班並向社會招收學員,同時按行當分組。現任團長曾文傑就是那時考入劇團分在“醜”組,隨柯賢溪學戲的。1979年,訓練班正式並入劇團,因柯賢溪年事已高,賴宗卯開始與柯老一起指導學員。該班學員因先後師從柯賢溪和賴宗卯,而成為介於一代和二代之間的“特殊群體”。但以直接師從為界,仍為柯派高甲戲醜行表演藝術的第一代弟子;而師從賴宗卯、現活躍在舞台上的盧文雄、莊偉國,就是柯派高甲戲醜行表演藝術的第二代弟子了。
賴宗卯,1946年出生在泉州洛江區,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第一代傳人,嫡傳弟子,戲路寬,尤精女醜。1960年2月,賴宗卯進入高甲戲訓練班,師從柯賢溪先生。進班學戲才4個月,賴宗卯就開始上台演出小戲《鬧茶館》和《拾玉鐲》,既演“男醜”,又演“女醜”。後來,賴宗卯學習了《大鬧花府》、《騎驢探親》、《金魁星》、《雙相思》、《拾玉鐲》、《鴛鴦扇》、《唐二別妻》、《妗婆打》、《一吊錢》、《鬧茶館》、《掃秦》等傳統劇目,特別是“女醜坐場”和“跑驢”等表演程式,較完整地繼承了柯派醜行表演藝術。
1996年,由傳統劇目《金魁星》改編的大戲享譽全國,賴宗卯扮演賣花婆胡氏。賴宗卯不僅使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優秀表演程式和身段運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且以其獨特的舞台風貌和表演技巧,使柯派女醜藝術的美學生命得以延續,並再度成為業界的焦點,被譽為“戲壇一枝花”。1996年,《金魁星》榮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新劇目獎,賴宗卯獲文華表演獎。賴宗卯承續的不僅是柯派醜行表演藝術,更有那份紮根民間的質樸追求。如今,賴宗卯在民間還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劇團下鄉演出經常掛的還是“卯師”的牌子,有的演出合同甚至會出現“賴宗卯一定要來”的條款。賴宗卯現在正致力於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傳承和弘揚,努力培養弟子盧文雄和莊偉國,並與弟子們保持著當年柯老和他之間那樣情同父子的親密關係,為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無私地奉獻著。
劉基德,1947年出生於晉江東石,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第一代傳人,擅演破衫醜。1960年,劉基德考入晉江高甲戲劇團演員訓練班,啟蒙戲是柯老的拿手戲《唐二別妻》、《一吊錢》、《管甫送》。劉基德師從柯賢溪先生,不僅學透了柯派醜行表演的基本程式動作,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柯老深入觀察生活、深刻理解生活和藝術關係的方法。劉基德飾演各種醜角,既能保持柯派的特點,又有自己的創造。為追求表演的逼真,在其扮演豬八戒的《三打白骨精》一劇的排練過程中,他經常泡在豬欄邊觀察豬的神態和習性特征,並提煉出舞台動作,生動而形象。由於柯賢溪十分開明,劉基德得以轉益多師,他分別向高甲名醜施純送學“傀儡醜”和“服醜”,向名師黃秀郎學“生行”。因此,他既能演男醜、女醜,也能演老生,學有所成,頗有建樹。1982年,劉基德赴香港、菲律賓演出,一人飾演幾種行當的角色,且唱做俱佳,很受好評。劉基德不僅表演藝術上佳,且研習書法、繪畫、雕刻、笛子演奏,皆有所成。然天妒英才,這位柯派表演藝術的優秀傳人年僅46歲就因病逝世,對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傳承是個很大的損失。
曾文傑,1955年出生在晉江池店,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第一代傳人。1978年,曾文傑考入劇團,分在“醜”組,隨柯老學戲,工公子醜和破衫醜。“醜組”還有施麗華、施存義、王金頂和蔡長益(後因個子長太高,改行老生)等人。根據各人的外形和氣質,柯賢溪老師進行了細分:曾文傑工“公子醜”、施麗華習“女醜”、王金頂和施存義學“破衫醜”。曾文傑演過多種醜行角色,第一個戲是和師父同台演出的小戲《妗婆打》,飾女醜。後來,他先後在《大鬧花府》中演家丁醜,在《鬧茶館》中演公子醜;在《追魚》中,以服醜扮演張天師;在《斬皇侄》中以公子醜扮演皇侄;在《百花寺》中,和賴宗卯同台以破衫醜扮演兩和尚;在《換包記》中演服醜。1996年排演《金魁星》前,曾文傑向高甲戲名醜李珍蕊老師學傀儡醜,以傀儡醜飾演“禁子”一角,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柯派醜行表演藝術。1983年,曾文傑在《鬧茶館》中以公子醜飾演王華凱一角,參加晉江地區首屆中青年演員比賽獲優秀演員二等獎;1996年,他以《金魁星》傀儡醜禁子一角,參加福建省第五屆中青年演員比賽獲銅獎,參加泉州市第六屆中青年演員比賽獲金獎。
在醜角表演中,女演員飾演“女醜”的特別少。1978-1991年間,晉江高甲戲劇團的施麗華,是當時唯一的一位演“女醜”的女演員,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第一代傳人。1978年,柯老教小戲《鬧茶館》,曾文傑演公子,施麗華演蔡媽媽,王金頂、施存義等演家丁。1979年,施麗華在《鐵弓緣》中飾茶婆子,在《騎驢探親》的“親姆打”中飾黑親姆,也曾與柯老同台演出《妗婆打》。
正如一二十年前,觀眾說賴宗卯很像柯老一樣,現在鄉親們也常說:“卯師,那是你徒弟吧,很像你。”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後繼有人,第二代弟子盧文雄、莊偉國不負眾望,正在致力於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傳承延續,並已嶄露頭角。
盧文雄,1974年出生於石獅,1987年11月加入晉江小百花高甲戲劇團學戲,1989年6月隨該團並入晉江市高甲戲劇團,師父賴宗卯是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第二代傳人,工女醜和破衫醜。他飾演過傳統小戲《鬧茶館》的茶婆子、《番婆弄》的唐山興、《管甫送》的管甫、《掃秦》的瘋僧。1996年7月,排演《金魁星》,並參加福建省戲曲彙演。1997年12月,他以《鬧茶館》的女醜表演獲泉州市中青年演員比賽二等獎;2002年,以柯派代表劇目《騎驢探親》參加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獲金獎;2006年,他在新編劇目《飼牛記》中飾馬知縣,參加福建省第二十三屆戲劇彙演獲演員獎。柯老80多歲時,曾應觀眾再三之邀,與賴宗卯合演《騎驢探親》,柯老先演“女醜坐場”,賴宗卯後演“騎驢上路”,師徒合演,傳為佳話。2007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在參加由文化部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福建專場和綜合專場演出時,賴宗卯和盧文雄同演《騎驢探親》中的洪親姆,“卯師洪親姆”騎驢下場,“徒弟洪親姆”續演“騎驢上路”。兩代師徒同台,讓人們看到了三代人對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傳承的共同追求和努力。
莊偉國,1978年出生於晉江青陽,1996年考入福建省藝校泉州藝校學習高甲戲,並受名醜施純送啟蒙,學習醜角基本功。莊偉國形貌酷似柯老,特別是男醜的扮相。他先後學習了傳統劇目《筍江波》(飾吳世榮,公子醜)、《大鬧花府》(飾花雲,家丁醜)、《擋馬》(飾焦光普)。畢業後到劇團,隨賴宗卯學習柯派醜行表演藝術代表作之《騎驢探親》(飾洪親姆,女醜)、《鬧茶館》(飾王華凱,公子醜)、《妗婆打》(飾馮排,破衫醜),並在《鞭打禁止門》(飾程千忠,武醜)、《風雨唐宮》(飾長沙王,武生)、《宏碧緣》(飾欒一萬,公子醜)中飾演不同角色。期間,還隨李珍蕊先生學習布袋醜和傀儡醜。作為演員,他不是將演戲當作維持生計的職業,而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份事業,熱愛演戲。
2006年晉江高甲戲劇團排演《飼牛記》,盧文雄和莊偉國都是劇中主要演員,均以男醜應工。《飼牛記》集中展示的是柯派醜行表演藝術中的男醜藝術。通過《飼牛記》,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在對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內在心理的把握以及市井百態內涵的表現和揭示方麵有了一定的發展和突破。
柯派的兩代傳人,以個人的努力和天分在傳承和發揚著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在各自的演藝生涯中,他們始終不離一個承載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團體,就是晉江市高甲戲劇團。從2002年8月份到年底,劇團演出130多場,到現在定戲的合同已經簽到2009年,每年各種演出場次平均達300場,晉江市高甲戲劇團在民間獲得了極大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劇團還積極組織參加省內外各種大型的戲曲活動,如:2003年排演《騎驢到西安》戲曲小品參加“天下名醜彙西安”中秋晚會;2005年,排演《鍾馗嫁妹》參加華東三省“花戲樓”春節戲曲晚會;2005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戲曲晚會,以女演員扮演花婆,運用柯派女醜的傳統程式演出《花婆鬧春》,形式新穎獨特;多次參加福建省電視台戲曲節目《梨園百花春》,均以柯派經典小戲登場;2007年“文化遺產日”期間,賴宗卯和盧文雄同演《騎驢探親》,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劇種展演福建專場和綜合專場演出。各種演出方式擴大了柯派醜行表演藝術在全國的影響力,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柯派醜行表演藝術的表演形式,真正做到了有繼承有發揚。
(選自《晉江高甲戲柯派醜行表演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伍經緯,晉江市文化館二級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其根據柯賢溪口述整理的高甲戲傳統劇目《金魁星》獲國家文華獎、曹禺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