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煥之同誌幾十年來的大量創作,無疑他經曆了長期艱辛的勞動,在藝術創造上已結出了可喜的碩果。像《民主建國進行曲》、《蘇武》、《胡笳吟》、《汨羅江幻想曲》、《高山流水》等一係列作品的產生,除了它們具有各自獨特的藝術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它們標誌著煥之同誌為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多聲合唱和民族器樂不停地在前進,不斷地在藝術創新上作出自己的貢獻,他的這些努力為我們今後創造更多更好的民族音樂新篇章探索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選自《李煥之音樂文論集》,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汪毓和,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民音樂》副主編,中國音樂史學會副會長等職。主要著作有《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家評傳》等)
永遠記著煥之 學習煥之
周巍峙
人民音樂出版社熱心為李煥之同誌出版論文集,李群同誌約我為之寫序,作為李煥之老友,我也有話要說,樂於從命。
我與李煥之同誌相識是在1944年5月,我率西北戰地服務團從晉察冀邊區回到延安,向中央彙報在敵後工作五年半的工作情況,由中組部安排到魯藝工作、學習。那時煥之同誌是戲音係音樂教員,他待人親和,工作勤奮,給我很好的印象。不久抗戰勝利了,他隨魯藝華北文工團到張家口工作,我們又同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工作,而且同在音樂係教課,他教作曲、指揮,我講《聶耳研究》和現代音樂史,相互交往十分融洽,成為摯友。在聯大文藝學院組織寫《自衛戰爭大合唱》時,我們又一起參加集體創作,同寫《大反攻》大合唱一曲。他比我寫得流暢有力,最後選定用煥之寫的一首,我很服氣。那時是解放戰爭時期,處於戰鬥環境,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難,我們生死相交,又進一步建立了戰友的情誼。
新中國成立後,舉行第一次文代會,我和煥之不僅同在一個會上,而且一起隨中國青年文工團赴匈牙利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簡稱“世青節”),並曾一起為獲得特別獎的大秧歌舞打過大鈸。中央歌舞團成立,我們又在一起開展藝術業務。而在“十年浩劫”時,我們又同被迫害,成為“難友”。最想不到的是,在20世紀80和90年代之間我和煥之又當了一次“難友”,先後被誣為搞“精神汙染”,要大力加以“清除”。一時間報上寫文,內部“揭發”,多層次配合,似乎又要掀起一場大批判運動了,壓力很大。幸好領導上堅持“雙百”方針和實事求是原則,使那些人的意圖沒有得逞,才還我們以清白。
我和煥之相處57年,一起享受過勝利的喜悅、生活和工作的歡樂,也遭到過重重挫折,度過十分不平常的日子。看起來我和煥之的“緣分”可算不淺了。
煥之同誌一生聽從黨的召喚,忠心耿耿為人民服務,一生認認真真學習,踏踏實實工作,更可貴的是他崇高的品德,一生不求名利,從不炫耀自己;他潔身自好,寬厚待人,不攻心計,是一位地道的老實人。當我們談起煥之同誌為人時,總愛說他是“老實人”,這裏沒有任何貶義,而是對他的一種尊稱,一種愛稱,有時也有一點為他解除誤會的意思。他不僅是我們大家公認的一位非常傑出的音樂家,而且是一位經過多方麵考驗合格的優秀共產黨員和黨的文化事業的領導人,一位堅持黨的先進文化方向,一貫忠於人民、忠於民族、忠於祖國的文化闖將和功臣,他用他的革命實踐在當代音樂史上寫下了十分光輝的篇章。
在音樂創作上,從他16歲的處女作《牧羊哀歌》算起,到他81歲逝世尚未完成的《第二交響樂》,共經曆了65個春秋,作品的數量據不完全統計,達400餘首(套),而作品的多樣性涉及音樂各種體裁、樣式,在聲樂、器樂、歌劇、電影音樂等不同門類的作品中都有許多上乘之作。如在歌曲中有影響一代人的《民主建國進行曲》和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社會主義好》;在合唱方麵,他改編的《東方紅》大合唱成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序幕,載歌載舞,給予觀眾十分強烈的感染。我非常喜歡他用民歌改編的幾首合唱,如《八月桂花遍地開》、《生產忙》、《秋收起義歌》及《囉嗦五更》等,這些作品既忠實於民歌的固有風格,很好地保持了民歌的原有韻味,又具有今天時代新鮮的氣息,大大加強了原有民歌的藝術魅力。特別是他根據雲南民歌改編的女聲合唱《茶山謠》,那清麗純美的女聲像泉水一樣清甜沁人。同時,他還充分運用了古典音樂文化以弘揚民族的時代精神,大膽地致力於古樂創新聲的合唱創作,他依據古琴弦歌《蘇武思君》的樂譜所編配的一首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在1957年參加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合唱比賽中榮獲唯一的金質獎章。
在剛剛迎來科技文化春天的1980年,他就利用古琴弦歌創作了大型的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後又創作了古琴弦歌《子夜吳歌》的女聲合唱曲,大鼓與鋼琴伴奏《秦王破陣樂》的男聲合唱及箜篌、大合唱與民族樂隊協奏的《箜篌引》等。在器樂創作方麵,無論是民族管弦樂,還是西洋管弦樂,他都有成功之作,其中管弦樂交響組曲《春節》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後廣大人民的歡樂情緒和鄉土風情,是一首把民歌音調與西洋管弦樂技巧融合得十分巧妙的成功之作、經典之作,為海內外廣大聽眾所熱愛,這部作品於1989年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創作特別獎。後又與他創作的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和曾經參與創作的歌劇《白毛女》一起,於1993年再度榮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的榮譽獎。他從1947年起就開始研究河北定縣子位村的吹歌會曲目,改編成民樂合奏曲《放驢》,後來又寫民樂合奏曲《鄉音寄懷》、《音詩——梅花情操》,交響詩《大地之子》,還有一大批改編移植的器樂作品及編配得很好的《國歌》器樂總譜,第一交響曲《英雄海島》和尚未完成的《第二交響曲》。在電影電視配樂方麵也有佳作,如中蘇合拍的故事片《風從東方來》、故事片《暴風驟雨》、舞劇片《白娘子》、大型紀錄片《在長征的道路上》等。
煥之同誌在音樂界的建樹是多方麵的。他不僅是當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曲家,而且是音樂界的一位多麵手,知識全麵,造詣很深。他不僅作曲,同時還是一位很有修養和富有實踐經驗的指揮家,在專業指揮的舞台上,自1940年親手接過星海交給他的指揮棒起,無數次地指揮《黃河大合唱》,並且不間斷地指揮各類合唱隊和樂隊,有數十年的指揮實踐。而且他還是一位知識廣博、富有音樂教學經驗的音樂教育家,他從20歲起就成為延安魯藝音樂係最年輕的音樂教員,而且是一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專業教學的好教師。為了教學的係統性,他自編教材,在1946年殘酷的戰爭環境和缺乏參考資料的困難條件下,撰寫出在解放區內第一部含10章共20萬字的《作曲教程》,解決了當時教材匱乏的問題,又加強了作曲教學的係統性。另外,他還是一位善於獨立思考,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講原則,又重分寸,能與時代同步,又具有獨特見解的負責任的音樂理論家,他寫的許多論文大都不含偏見,評論公允、極富啟迪性,使人閱讀時更易於接受。他對音樂美學和作曲規律的探討,更給人以很多啟迪。他對於中西音樂文化都有較深透的閱曆和修養,因此,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實踐中,他總是身體力行去爭取做好,中與西、古與今在煥之的音樂實踐中,二者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益,相得益彰。做到這一點也是難能可貴的。
煥之同誌是一位為人民做出了出色成就、了不起的藝術家,是一位人格、藝德都值得我們學習的音樂界優秀代表人物。他一生都清心自守,隻講奉獻,從不向人索取,也從不炫耀自己;一生平實無華,平易近人,看起來不像是一位文化界很有名望的音樂家、領導人,而是一位平平常常的知識分子,這就更加令人肅然起敬。
煥之同誌一生不求做官,他也不善於做官。但他是一位對人民事業極端負責的人,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一輩子踏踏實實工作,兢兢業業創造。因此,他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在中國音樂家協會領導的崗位上,他的工作是出色的,他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是很大的。在他領導中國音協的幾年中,在音樂界思想不十分統一的條件下,他認認真真地貫徹了黨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正確評價了流行的“通俗音樂”,鼓勵了一批優秀通俗歌曲的作曲家,同時也支持作曲家們在創作方法和風格方麵做多方麵的嚐試。使當時一度狹窄的創作思想拓寬了思路,一度沉悶的學術空氣變得活躍起來,逐步創造出一個思想比較解放、創作環境比較寬鬆的局麵,對繁榮音樂創作、表演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也贏得了音樂界絕大多數同誌的讚譽。可是,那時他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責難和非議,對煥之同誌允許“新潮音樂”和“通俗音樂”作多方麵嚐試的意見大加攻擊,進而興起所謂音樂界的“兩個怪胎”論,一方麵是對“新潮音樂”和“流行音樂”進行“封殺”,另一方麵是將“兩個怪胎”強加到煥之頭上,使他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對此,煥之同誌堅持了自己的正確原則,講清自己對“通俗音樂”和“新潮音樂”的看法,並對“左”的音樂思潮進行了批評,要求這些人應從學術上進行爭鳴,不應空對空、概念對概念地任意反對與否定,更不應該說支持青年音樂家是為了取得他們的愛戴,這就把堅持百花齊放原則立場的做法庸俗化了。那時我僅看到煥之同誌寫的一篇文章,除了十分同意他的觀點之外,同時也聽到某些人曾在私下策劃,要就兩個所謂“怪胎”等問題,從方向原則上對煥之進行全麵批評,並進行分工準備。後來,因情況變化沒有搞成。我真想不到這些人怎麼這樣無情,一定要把煥之這樣的好人、“老實人”一下子扳倒?還要把我這個早和音協工作沒關聯的人搞臭?這證明“左”的痼疾是長期頑固存在的,對它可不能掉以輕心。由於這場爭論,使我真切地感到煥之同誌的勇敢和偉大。他這樣內向的“老實人”能站出來與“左”的音樂思潮公開進行辯論,毫不含糊,這是一種堅持黨的文藝方向,捍衛真理,保護音樂家,繁榮藝術事業的正義感和原則精神,一種毫無奴顏媚骨不畏懼權威的大無畏精神,這在音樂界是十分難能可貴的。由此,我對煥之同誌更加深了親切感和尊敬感,這也是我們應向他好好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麵。
多年來煥之同誌患了不治之症,又遭遇到外來壓力,心理上不免有所遺憾,但他絕不灰心喪氣,在病中仍積極寫作,勤勉工作,直到最後。
煥之同誌走了,他從1936年學習音樂起,在65年的音樂工作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這本文集,更是他幾十年來音樂創作和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為今後社會主義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進步,留下的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讓我們永遠記著這位多才多藝、極富創新精神的傑出的人民作曲家、音樂教育家、理論家吧!永遠記住他在當代革命音樂創作和工作中,堅持黨的先進文化方向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吧,永遠記著他在領導中國音協和音樂團體的工作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和深遠影響吧!為人民而創作的優秀音樂作品是不朽的,煥之同誌也將不朽。
(本文寫於2003年8月,為《李煥之音樂文論集》序。周巍峙,曾任中國文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主要作品有譜寫的歌曲《子弟兵進行曲》、《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