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落地以後,流程相對標準化、簡單化了,就可以減人。所以,變革不能光算財務指標貢獻,還要講人力資源貢獻。也就是從等量價值貢獻來看,能減多少人。(來源:任正非在變革戰略預備隊進展彙報上的講話,2015)
變革的目的就是要多產糧食(銷售收入、利潤、優質交付、提升效率、賬實相符、五個1等),以及增加土地肥力(戰略貢獻、客戶滿意、有效管理風險),不能對這兩個目的直接和間接做出貢獻的流程製度都要逐步簡化。這樣才可能在以客戶為中心的奮鬥目標下,持續保持競爭的優勢。(來源:《變革的目的就是要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地肥力》,2015)
LTC、賬實相符落地以及“五個1”目標實現,就是在築籬笆牆,做製度化建設。我們在推行製度的過程中,已經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標。比如,流程變革能否減少人力?在技術上,公司內部已經開源,研發的重複勞動減少了,研發人力能否減少?將來實現各種管理落地,管理人員能否減少一些?這些管理的簡化,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奮鬥的目標。(來源:任正非在監控重裝旅座談會上的講話,2015)
過去華為變革沒有目標,把管理搞得太複雜,增設了很多彎,增加了幾萬人。要慢慢收斂、慢慢精簡。現在我們瞄準了目標,最終目的是多產糧食,不能多產糧食就沒有意義。不能多產糧食的流程是多餘的流程,不能多產糧食的部門是多餘的部門,不能多產糧食的人是多餘的人,我們圍繞這個原則來簡化管理。當然,增加土壤肥力的戰略投入也是多產糧食。我們真正去執行,漏洞就減少了,流程的運行速度和人員的精簡速度應該是加快了。所以,我們不能過度強調風險,設置過多的風險點。(來源:任正非在監控重裝旅座談會上的講話,2015)
17.5.2 把危機與壓力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道流程、每一個角落
破釜沉舟,把危機意識和壓力傳遞到每一個員工。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製永遠處於激活狀態。(來源:《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1998)
華為要用5~10年時間將內部關係合理地理順,使之充滿擴張的力量。不是製約與限製它的發展,也不是縱容它的擴張,而是管而不死,活而不亂,依規律行事。(來源:《要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1998)
首先講講什麼叫作核心競爭力,如何增強核心競爭力。在《基本法》中,已經明確我們僅僅以網絡設備供應商的麵貌出現,而且為了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這隻是核心競爭力目標的一部分;公司各級幹部不斷強化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不斷改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研發係統從對成果負責製轉化為對產品負責製,市場部集體大辭職開了公司自我批判的先河,使公司所有幹部能上能下,勝任工作的能力越來越強,這都是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生產係統不斷從一點一點的小事改進,使工藝流程進步,行政服務係統把與公司關係不密切的係統逐漸社會化,這仍是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打擊貪汙、腐敗現象,包括幹部的惰怠,也是增強核心競爭力。(來源:《大樹底下並不好乘涼》,1999)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世界大潮中,我們隻要把危機與壓力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道流程,每一個角落,讓效率不斷提升,成本不斷下降,我們就有希望存活下來。(來源:《在理性與平實中存活》,2003)
我們的光傳輸產品,七八年來降價80%。市場經濟的過剩就像絞殺戰一樣。絞殺戰是什麼呢?就如擰毛巾,這毛巾隻要擰出水來,就說明還有競爭空間,毛巾擰斷了企業也完了。隻有毛巾擰幹了,毛巾還不斷,這才是最佳狀態。華為公司能長久保持這個狀態嗎?(來源:《人生是美好的但過程確實是痛苦的》,2008)
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部門為多餘部門,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流程為多餘流程,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人為多餘的人,不管他多麼辛苦,也許他花在內部公關上的力氣也是很大的,但他還是要被精減的。這樣我們的組織效率一定會有提高,並直接產生相關員工的利益。因此,各級領導在變革自己的流程與組織時,要區別哪些是煩瑣哲學,哪些是形式主義,哪些是教條,哪些是合理必需。(來源:《逐步加深理解“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企業文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