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龍在野傳聞(2 / 2)

郭雲起道:“是。晚輩見屋中血跡不止一處,卻無留下刀劍諸般利器痕跡,便猜想相鬥之人內功拳腳都是十分了得。小女說那些來襲阿公的人武功是極怪異的,晚輩見識少,聽小女比劃,卻仍不知那夥人屬何門何派。小女跟晚輩學了幾年武當劍法,雖是稚嫩,也識得江湖一般武功,擋得兩招三式。小女說,對方初時所使,亦似武當劍法,小女已接不下了。但晚輩想武當劍法傳遍江湖,任是誰也可學,倒不易推想他們是誰。也幸得有‘太白四友’恰好路過,解了小女之危……”

嶽連山道:“這什麼‘太白四友’倒似有點名堂?”

郭雲起道:“晚輩也甚是疑惑。江湖之中,確是從未聽說過這般字號。不過據小女說,這四人雖是滑稽魯莽,卻是非分明。怕是江湖中初出道的?小女說那些人對壘‘太白四友’,施展劍法別具一格,全不是武當的路子。雙方拆了幾招,那些人似占了上風,卻忽然走了。晚輩想那夥人來窺探,武功奇異,內中定有隱情。江湖中各門各派武功,恩師也提起過,晚輩雖魯鈍,總不至於一無所知。然小女說的那些人,卻令晚輩茫無頭緒。江湖之中,山東王棟,吳越葛賢,俠義之名播於天下,這兩位大俠斷不會來我們小山莊幹這種勾當。莫不是那大內高手‘鶴唳九天’抓人來了?不過錦衣衛殺人擄人隻如家常便飯,決不會如此神秘。司空中行老當家在伏牛山稱雄,要見誰,派人來知會一聲就是了,也不必弄到血流遍地。且保莊隻在伏牛山邊上,於理更不合。晚輩東想西想,便想到莫非是江湖中人說的‘天南龍在野、隴右嶽連山’……”

嶽連山“呸”了一聲,罵道:“你小子大膽!老子是幹這種事的人嗎?”

郭雲起忙道:“請恕晚輩無禮。那時晚輩未曾見識前輩風範,隻是胡亂猜想,也不知天南龍在野前輩與嶽前輩的武功如何,門人多少,隻想若是有人與兩位前輩任一位結了怨,便是永無寧日。當下也不敢怠慢了,急急又上武當,請恩師解釋疑難。

“當日恩師聽了晚輩的話後說道,嶽連山前輩輩份極尊,在多年前曾見過麵,算來現今已七十多了罷。卻似並不收徒兒,隻有一班師侄侄孫,且多在甘涼道上往來。嶽前輩一向是獨來獨往,世間人倒難得一睹風采。保莊的事,看來與嶽前輩是對不上號的。至於‘天南龍在野’,卻是近十數年間響起的名頭。江湖有傳,龍家一脈可稱世家。怕是從前隻在天南稱雄,最近才逐漸北上?晚輩聽到這裏便想,我武當自三豐祖師開山以來,已有二百多年,可說看盡武林多少變化浮沉,怎麼恩師提到龍家竟這般說法?恩師再說下去,晚輩才知道又有隱秘在。

“恩師言道,故老相傳,雲南貴州一帶,原有一個門派,與江湖幫派不相往來的,乃是建文帝的後人主持其事。若從靖難之役算起,到今已是二百年了。據說他們代代相傳以龍形玉佩為符,自命龍子龍孫,並不與一般草野英雄往還。近幾十年,這一支已甚少有人再提了。但在十幾年前,漸漸響起了‘龍在野’的名聲。若說這龍在野當真是如此脫胎而來,倒也說得過去。以‘龍’為姓,也無非是自認天潢貴胄,不忘是朱氏子孫。若論武功,也有傳言在,百多年前,多名大內侍衛曾在城陵磯一帶與某神秘幫派大戰一場,雙方死傷慘重。後來傳出消息,那幫派剩下的都退回天南苗地去休養生息重整旗鼓了,他們武功奇異詭麗,大不同於江湖上任一門派的招式路數。從那時起,過了一百多年,再也不曾有人說及其人其事,他們便隻留在傳言之中。莫不是這一派人經過生聚教訓,重整旗鼓再出江湖了?其間皇家恩怨糾纏不清,江湖豈非從此多事?恩師雖提及此事,卻再未細說。晚輩想到也曾遇見一幫神秘人物與伏牛派相爭的事,其中或者便有風波?不過就算真是龍在野一派,卻怎的會找到保莊一個老人頭上來?真叫人怎麼也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