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力主削藩。建文帝采信他們的計策,把各個藩王由弱到強的逐一剪削。建文帝的叔輩甚夥。當時廢代王桂、廢岷王楩……一路削去。眾位叔父則互通聲氣,力求共進共退,極力抗拒,而四叔燕王朱棣反抗最烈。剛才我已經說過,朱棣雄才大略,機智過人,齊泰黃子澄諸人不過依書解經時則尚可口若懸河,若論才幹實萬難與身經百戰的燕王相比。那時朱棣抓住時機,以‘靖難’為名,兵發燕京,找個名堂說是自己雖起兵亦非爭奪皇位,隻是要清除皇上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諸人而已。欺人欺己,總須有一個借口罷。
“祖師追隨太祖日久,且是旁觀者清,早熟知朝中各人本事,深知說到用兵,燕王乃是此中老手,齊、黃諸子一介書生,可說未戰而勝負已分。更可歎的是,建文帝聽信眾大臣之言,竟不以燕王起兵之事為大患,以為派一將,將數萬兵,便可以生擒朱棣獻於闕下。我們祖師雖受太祖所托護衛建文,但對皇家叔侄之爭,想來是心中雖自有評判,卻也是不易措手。而這等軍國大事,建文帝想來也不會垂詢於一位年老衛士。事變果在祖師意料之中,兩軍對壘,果然是打一仗,建文帝便輸一仗,打輸了便添兵再戰,添了兵再打仍是輸。越打兵添得越多,敗仗便也越打越大,真個是一塌糊塗。三、四年間,終於不可收拾。
“建文帝四年,燕王帥軍渡江已是兵臨城下。早有趨炎附勢、保命求財之輩開城接應北軍。建文帝見大勢已去,決意舉火焚宮。那時候祖師見了,知建文帝亦欲自盡,遂將太祖臨終交付於自己的秘密,命太監王鉞急奏建文帝。王鉞領命,即報建文帝曰:‘太祖遺篋藏奉先殿,雲,瀕大難則發之。’於是建文帝與眾臣即往奉先殿打開藏篋觀看,中皆髡緇之具也,有度牒二,白金十鎰諸物。建文帝長歎一聲:‘數也!’想起太祖原是皇覺寺的和尚,不禁痛哭涕零。群臣是時亦哭。有大臣程濟說道:‘臣素習術。今宮火,往南方其免。宜水路,水火相濟,事諧矣。’兵部侍郎廖平進曰:‘功莫大於存嗣,臣請保太子。’建文帝便急令太子出拜廖平,廖平即攜太子易服潛出京師。此時眾多大臣皆願遂建文帝從水路出亡,程濟說道:‘人多反有得失。’建文帝隻選了楊應能、葉希賢、程濟等幾個臣子跟隨。祖師此時已在西華門外沿河放置了幾艘空船備用。中書舍人梁良用駕船,建文帝及眾抵南門,眾人舍船上岸,梁良用哭曰:‘陛下保重,臣從此別矣!’遂赴朱雀橋投水而死。梁氏良用、良玉等八人同仕於朝,死者有五。唉,那時為臣盡忠而死者真是不計其數。
“是時兵荒馬亂,謠傳紛起。有傳建文帝出逃了的,有傳建文帝已****身死的,人莫之信。盡忠的大臣有力戰而死,亦有被執而亡。不少大臣出逃在外,或出家當了和尚、道士的;或流落江湖做了占卜算命的;也有的隱藏山林不出。後來不少人打聽確實了,知道建文帝逃亡在外,便千方百計翻山涉河的去追隨。祖師是一直隨了建文帝而行止,見一班大臣跟了建文帝由南京輾轉往南,到過江、浙、湘、桂等地,祖師自是前後左右的沿途暗中護衛。建文帝一路逃亡並無遇到險阻,祖師實是出力不少。
“那邊朱棣入京,自然便稱帝,就是成祖永樂帝了。他大開殺戒,殺齊泰,殺黃子澄,殺方孝儒,殺陳迪……”俞浩然說到這裏,扳著手指頭數下去,“還殺了毛泰、盧迥、練子寧、暴昭、卓敬、胡閏、韓永、高翔、盧植、楊任,”數到楊任,十個指頭已經用盡,便不再數人名了,“許多大臣連同家人族人被盡數殺了,真是殺得血流成河!方孝儒被朱棣所執,逼令草詔,自然要說的就是如何上膺天命了。方孝儒隻一句話便令朱棣啞口無言。朱棣老羞成怒以滅族相脅,方孝儒不屈,痛哭罵賊,被朱棣誅十族,殺八百四十餘人,天下震驚!又有暴昭,臨刑時罵不絕口,雖被鑿齒、斬腳、截手,亦不稍停,一直罵到人頭落地!其事主之忠烈與受刑之慘酷,真令人唏噓太息……這朱棣葉殺得太狠太濫,效忠建文帝的臣子及後人不忘此恨,二百年來世代相傳,可說無日忘之。後來朝廷也曾下旨,說是赦免當日眾人追隨建文之罪,後亦有因此而回還家鄉之人,然亦有眾多不忘祖上血仇的後人,不理會朝廷赦令,聚在一起等候時機。在永樂至成化年間,他們便與大內侍衛激鬥了幾場,尤其是百多年前在城陵磯一場血戰,雙方死傷慘重,我派也因此元氣大傷。而朝廷鷹爪亦注意上了我們的武功招式,總是追查捕殺。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